記者:一般說來,如果技術研究需要1元錢,轉化產品則需要10元錢,開發市場更需要100元錢。你們當時是如何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
白惠峰:技術轉化,一直是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難點,除了需要更多資金的支持外,還會遇到比技術研發更為具體更為復雜的實際問題。很多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對此都十分清楚。因此,當初國內僅有的幾個其他研究者,這時已經全部退出了這場看不到結局的角逐,只有我們還堅守著這個陣地。孤軍奮戰,在心底有一種悲壯的凄涼。許多實際問題也在困惑著我們。比如,在技術研發的關鍵時期,主要承擔單板機研發的工程師病了。單板機是整個儀器能不能實現自動控制的關鍵。我不斷到醫院看望他、安慰他靜心養病,表面上看似很平靜,其實心里真是很著急。他很理解我的心情,要求女兒女婿一起幫助我。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難,記不清經過了多少次試驗和改進,直到第5年才造出了我國第一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線監測儀。
記者:從產品研制到應用階段,又經歷了哪些考驗?
白惠峰: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開拓,這是我們開發在線監測儀經歷的3個重要階段。從本質上講,在污染源上安裝在線監測儀,是為了改進政府的環境管理工作,把人為的行政管理改為儀器監測的科學管理。然而,監測儀卻要安裝在企業的污染源或排放口上。給企業安裝在線監測儀器,就像給企業派駐了一個24小時堅守崗位的“電子警察”。既要花錢買監測儀,又要讓政府按監測結果考核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都讓企業難以接受。早在現場試驗時,有的企業負責人CYe.com.cn聽說這個監測儀是用來管理企業的,當即表示配合試驗可以,將來絕不安裝這個東西。如果企業都拒絕安裝,開發的產品就沒有市場。就在我們為市場苦惱時,1996年國務院做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要求所有企業必須在2000年實現“雙達標”: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總量都要達標。這個決定給我們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我們在完成了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開拓之后,不斷對在線監測儀進行創新,開發了Ⅱ型和Ⅲ型產品,現在正在開發更為先進的Ⅳ型產品。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我們開發了在線監測儀的控制系統,在山西省太原市首先建立了當時全國最大的在線監測控制系統,并且被原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環保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向全國推廣。我們還在全國較早獲得了環保設施運營資質。在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我們創建了山西省環保產業園,為環保產品的孵化提供基本條件,也成為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經過16年的發展,我們公司已經由單一開發在線監測儀,發展成包括在線監控、設施運營、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等業務在內的環保產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