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一個村官”:你的家人也有不少付出吧?你有過顧慮,想過放棄嗎?
吳奇修:那是肯定的。我工作忙起來很少回家,女兒因為長時間見不著我,常和人說我只是她“夢中的爸爸”,這讓我很愧疚。
條件艱苦是一方面,同時要承受世俗觀念的壓力,還要面對無端的非議,甚至經歷生死考驗。想想所受的冷遇與委屈,我有兩次確實想一走了之,有一次甚至打起了鋪蓋卷,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我始終有個信念:堅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有良知、負責任、能包容、尚實干。
從基層選拔干部多聽群眾意見
記者:現在基層的大環境中,最不利于干部成長、發展的因素或現象是什么?
吳奇修:最主要的是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和干部選拔任用上的不正之風。
有極少數干部政績觀被扭曲,私心太重,把個人升遷看得高于一切,干工作不是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這些投機鉆營者,不講黨性、不重品行、不干實事,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媚上”和“謀官”上,但現實中有的卻屢屢得手,讓正派干部寒心,為人民群眾不齒。
記者:有讀者也提出,師延林這么優秀,為什么20年來沒有得到提拔重用?對基層干部來說幸福難道就只意味著“升官”嗎?
吳奇修: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基層干部。但重要崗位畢竟“稀缺”,所以“提拔重用”永遠只會惠及小部分人。有時基層工作的付出和回報不對等,關鍵是要破除種種束縛,讓基層成為一個能展拳腳、干大事的地方,讓更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能在這里實現。當然,對長期扎根基層的優秀干部,要采取給予精神鼓勵、適當提高工資待遇和醫療保障水平、選送培訓提高等激勵措施。
網友“潘多拉”:有些干部去了基層之后與群眾“對接”不上,在基層“掛著”,基層群眾不接受,他工作著也難受,您覺得原因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