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修: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在基層我最大的感受是:群眾最真誠、最實在,誰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就支持誰,不切實際的花架子他們可不領情。
也有些人工作思路和方法不對,總擺出一副“機關”做派,不善于與群眾打交道。剛到基層時,老百姓對我也抱著戒備心理。有人說,“他就是來鍍鍍金,我們要讓他金鍍不成,沾一身泥巴走。”我知道后什么也沒說,而是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經過充分調研,做了幾件老百姓渴盼解決的實事。慢慢地,村民們把我當成了自己人,什么掏心窩子的話都愛跟我講。后來,有的村民一高興就會使勁拍我的肩膀。
記者:關于基層干部培養選拔的導向和方法上,您有哪些建議和意見?
吳奇修:正確的用人導向,對基層干部的成長至關重要。要防止一些投機鉆營的人把基層經歷當提拔的“跳板”、趕時髦的“舞臺”,要強化任期制,除非健康等方面的特殊原因,原則上要干滿一屆。要有科學考核機制,主要考察干部因地制宜發展一方、穩定一方的能力和政績。
從基層培養選拔干部也要多重視群眾的意見。實績突出、不怕艱苦、不計得失、執著堅守的“老實人”往往被“跑官要官”者掩蓋,只有老百姓的口碑最有說服力。
“三門干部”有增加官僚化可能
網友“詩龍”:說實話,絕大多數大學生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面對基層的落差,有什么樣的機制、體制能保證大學生扎根基層,而不是把基層當作跳板、過渡或是臨時職業?
吳奇修:他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基層需要他們,而這些年輕人也需要在基層歷練。我覺得,基層最重要的是要靠事業留人,要讓年輕人在基層找到成就感、幸福感。當然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激勵措施。
記者:現在還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大學畢業生,走出家門就進了校門,剛踏出校門就進入機關門,被稱為“三門干部”。
吳奇修:“三門干部”由于沒有全面了解基層的機會,對基層缺乏深刻、清晰的認識,很難有針對性、實效性、創造性地把黨政機關的政策和措施貫徹落實到基層。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會增加干部脫離實際、官僚化的可能。
在基層干事創業會面對很多現實問題和種種不如意,但越是艱苦復雜的地方越需要年輕干部去奮斗,越是奮斗越能鍛煉人、越能長本事、越能夠成就事業。這是一個相當艱苦、艱難的過程,但也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