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太陽炙烤得人不愿出門。7月29日上午,記者在濟南歷下區的一個居民小區,見到大學生劉保正在挨家挨戶地推銷保險。他告訴記者,他是濟南大學“傲闊”創業團隊的負責成員,這是他帶領團隊在暑假期間剛開始嘗試的新的創業項目。
由于前期對市場的把握不成熟,劉保最初嘗試的化妝品銷售等幾個項目都以失敗告終。劉保認為失敗原因一是缺乏專業知識,二是缺乏經驗閱歷。“營銷方面的知識我們懂得還是太少,沒有接受過這方面比較專業的指導,只能依靠自己盲目的摸索,走了不少彎路。”
高校創業教育,為何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創業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
今年剛讀大三的馬兆國和他的十幾名大學生同伙經營了一家餐廳。馬兆國說,現在的大學生創業,最缺乏的就是實際操作的知識。“比如餐廳購買食品原材料,怎樣才能買到質量好、價格又便宜的東西,這些都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
記者日前向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煙臺大學、泰山醫學院等20余所省內高校發放了《關于省內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有創業打算,但極少有具體的創業規劃;在學生接受的創業教育方面,有61.1%的學生聽過相關講座,27.8%的學生參加過有關創業的社團,僅有22.2%的學生在學校接受過創業課程教育,比例最小的是創業方面的實踐活動,只有0.6%的學生參加過。甚至還有16.7%的學生從未接受過此方面的引導教育。
聊城大學創業就業部部長商西鵬認為,“學校簡單的創業教育也很難營造一種良好的創業氛圍,還需要從課程體系、師資整合以及創業孵化基地等方面完善和創新。”
“理論教育只是一方面,癥結在于實踐機會太少。”山東經濟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這樣認為。“目前學校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還僅僅是‘理論灌輸’,像我們平時,基本沒有實踐操作的機會。”可見,創業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是目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
任課教師缺少實戰經驗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大學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還處在探索階段,甚至在很多高校還是空白。在課程設置方面,兼職課多、專職課少;在師資方面,兼職教師多、有創業經驗的權威師資少;在教學內容方面,理論多、實踐少。由于缺少創業實戰經驗,老師們也無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