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將創業課程設為必修課,并撥經費用于編寫創業課教材,聘請企業家入校任教。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高校絕大多數創業相關課程為選修課程,而且仍有不少學校未開設相關課程。
有專家指出,開設本科創業教育必修課還是有必要的,接受創業教育,并非讓學生畢業后去創業。但由于師資等相關資源匱乏,要想讓創業教育成為面向全體本科生的必修課,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
高校落實創業必修課“不積極”?
今年8月,教育部正式下發文件,提出“高校應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開學一個多月來,各地反響不一。除個別省份積極響應外,多數高校尚未開展落實工作。四川為例,成都商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均未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業必修課。電子科大創業中心主任說:“畢竟最后走上創業這條講究操作性和實戰性道路的大學生很少。”交大教學研究科相關負責人也稱:“我認為必要性不大。”
北京林業大學職業發展與創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路軍認為,之所以各高校對落實開設創業必修課不是很積極,一個主要原因是普遍存在疑問:絕大多數不想創業的學生為什么要上創業必修課?
路軍說,絕不能狹隘地認為創業課就是教人創業。不創業的同學在創業必修課上收獲也會很大。例如“創業基礎”課程內容第四章是創業資源,不但對創業者有很大的思想提升,懂得資源整合的奧秘,對不創業的同學也意義深遠,能讓人領悟市場經濟的核心法則——資源配置合理性。過去作為技術人員僅把自己看做一個員工,有了創業資源的知識背景,就懂得自己的核心技術在通盤的經濟活動中的價值,既有利于爭取到與自己貢獻相匹配的合理報酬,有能調動起積極性,揚長避短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資源價值。
再如第五章“創業計劃”對不創業的同學價值最大,已經有很多企業招聘對參加創業計劃書大賽獲獎的畢業生投出橄欖枝。在企業看來,能夠通盤完成一份完整的創業計劃,就證明這樣的學生具備了系統思維的能力,對經濟活動的內在關系有了較為通透的理解,入職后對接上企業真實運行的經驗,就有潛力培養成為企業未來的管理者。事實上,很多參加創業機會大賽的同學都反映,在準備創業計劃的過程中,全面歷練提升了能力。
公益機構開設創業教育
此外,記者了解到,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教育組織“國際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在中國開設的第一門常規課程就是創新創業類的《企業經營決策實戰模擬》,這門課程2001年在大學和中學同時開設,至今已有11年歷史。
JA(國際青年成就)中國項目和業務發展副總裁駱鶯認為,現在大學校園里對于創業的理解也有些狹窄,教育部施行這個措施,是在倡導一個特別好的方向。創業課程的內容應該分為兩方面,一是基本內容,比如經濟社會的基本現象,了解市場需求,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決策,構建相關知識體系等。二是對于企業家精神的培養,這是其中的精髓所在。而師資方面,他認為需要有一些具有企業經驗、創業經驗的人來擔任老師。比如JA董事李開復,他在30年前是JA“學生公司”的受教者,這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在北美和歐洲,都是有具備創業經驗的企業家來擔任創業課程的老師。
■ 創業者說
創業需要系統學習與實踐
●劉君,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現為某公司職員
自打從進校門開始,我就對這專業不感興趣,我的興趣在銷售和市場營銷上。所以在大學期間,我很喜歡看一些這方面的書,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營銷活動增加實踐訓練,希望能有用武之地。
畢業后,我和幾個同伴一起開辦了一間小的禮品包裝公司,我們幾個人年輕、有活力也有創意,公司運作剛開始時看著發展勢頭不錯,團隊人數也從幾個人壯大到十幾個人。
但隨著公司的逐漸發展,問題很快也暴露出來,因為前期對市場調研不足,造成新市場開拓難,而老市場的客戶關系也沒有很好的維護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團隊也暴露了很大的問題,意見常常出現分歧,沒有人能夠說服大家,還有合伙人出走的現象發生。久而久之,資金上的短缺也嚴重起來,大家的心都散了,于是公司也就關門了。
在我看來,一些好點子好創意并不是最難的,真正難的是管理能力,比如,我們當初創業時,就應該制定好一個計劃,進行合作人的分工,出現問題后的解決方案。另外,還要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研,這不僅僅要從課堂上學習,還要有大量的實戰鍛煉。以上這些都需要有一個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最要有具備專業經驗的人進行指導,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兩個講座就能解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