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金融創新,理論上都屬于不斷突破金融管制的過程。由于缺少金融監管,國內P2P一直處于邊緣地帶,還發生過不少P2P騙資案例,包括2011年9月的貝爾創投事件和2012年6月的淘金貸事件。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宜信的確屬于P2P范疇,但宜信模式的根本是將債權拆細和轉讓。其法律基礎是《合同法》第80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與過去的債權轉讓不同,宜信實現了該條款在制定時并未預計到的一個巨大功能:資產證券化,并且實現流通,從而使宜信成為一家“銀行”。
唐寧以個人名義先借給借款人100萬元,一般要求每月還固定的錢,一年內連本帶息還清(中國法律不允許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卻保護個人發放貸款,因此宜信只能以唐寧個人名義發放貸款)。由此,唐寧獲得一筆100萬元一年期的債權。做過財富管理或者私人銀行的朋友肯定明白,債權整體轉讓的難度其實很大。唐寧的聰明之處就是將這筆債權進行了金額和期限兩個層面的拆分。
中國現在的金融市場上,50萬元以下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少,但這個群體占據了理財人群的絕大多數,所以,一旦一筆100萬元的債權經過金額和期限拆細后,銷售難度大幅度降低。社會上大量的閑置資金以極大的熱情成為宜信模式里的出借人。隨著進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一個新的“銀行”誕生了。一邊是不斷有債權進來,一邊是不斷拆分,進行配對。
由于定位在低金額,短期限,宜信的騰挪空間遠遠大于其他金融機構。所有接受監管的金融機構,例如信托,都有門檻和人數的限制,而宜信沒有這樣的限制,打著P2P的口號,他最低的金額可以做到一萬、兩萬,期限可以做到七天到幾年。
銀行是很難輕易破產的。哪怕銀行的壞賬率超過100%,只要不擠兌,流動性不出問題,外部監管不干涉和約束,銀行就不會倒下。因為錢會不斷地進來,壞賬完全可以被新錢覆蓋掉很大一部分。
要玩好這個游戲,宜信工作的重點自然是如何讓出借人對宜信更加放心。所謂的風控制度設計、紅杉資本注資、引入德勤的審計等,都指向如何更好地吸引錢流入。
宜信模式會否出問題,會否有一天演變為龐氏騙局?在我們認定所有宜信做的債權轉讓都是真實合法存在的情況下,關鍵的關鍵就是壞賬率了。
對于宜信的資產質量,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的唯一一份可能相關的報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謂審計報告(據稱是商定程序而非最終版),說宜信不良還款率(壞賬率)為0.7968%。但我個人認為,宜信很難做到這么低的壞賬率。因為單筆貸款金額跟宜信相近的信用卡壞賬率遠高于3%,宜信如何能把壞賬率控制在1%以下?更何況,信用卡市場規模遠高于宜信,可以用大數法則來規避一些特定的風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