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采取全國各地鋪設網點、人工進行項目篩選為主的風險控制措施。這種風險控制措施,其實是銀行普遍采用的。是否發放貸款,貸款質量高低,很多時候會因為具體項目調查人員的經驗、素質差異而有很大的波動。無論宜信如何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培訓和系統建設,都無法克服這個問題。隨著放貸規模越做越大,P2P平臺對風控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事實上,比宜信有更多風險控制經驗,比宜信有更多高素質客戶經理團隊的其他金融機構都無法在這點上做得特別好。
宜信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大學生、私營企業主、工薪階層,每筆放貸金額從幾千元到幾萬元、幾十萬元不等。年化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上,出借人的收益在10%左右。雖然宜信宣稱自己只是中介服務機構,但為了讓更多出借人將資金給到宜信,在有出借人無法收回貸款的情況下,宜信會承擔本息。為讓公司健康運轉,宜信只能(也可能是主動選擇)一直在高收益市場進行項目篩選和操作。
很多低風險的客戶,在低利率市場是低風險的,到了高利率市場,就被高利率逼迫成了高風險。從全球范圍內看,小額貸款,尤其是微小類貸款的壞賬率一直很高,而且越成熟的市場,壞賬率越高。
宜信宣稱,因為每筆貸款金額小,所以客戶違約成本高,進而推斷小額貸款風險小。這個邏輯在實踐中證明基本上是錯誤的,因為作為債權人,即便放貸金額小,筆數多,追債成本也很高。兩相比較,客戶的違約成本其實就不算高了。
最近市場傳聞,政府將對債權的轉讓金額和次數都做出規定,一旦實施,宜信成為影子銀行的最大基礎沒有了。隨著債權轉讓次數的受限,宜信的流動性會受到嚴重影響,依靠新的現金流流入來兌付之前的現金流流入回報的游戲將無法繼續玩下去。當市場認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問題,而宜信又無法很好地解釋市場質疑的時候,新的出借人將不會選擇宜信的產品,哪怕宜信的產品價格更吸引用戶。
在宜信壞賬率不可能太低的情況下,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發生出借人擠兌就變成懸在宜信頭上的兩把利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