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各類奇招,其中一類曰:找不到工作就先別找了。北京市政協會議期間,孫狄委員提議仿照博士后制度,設立“學士后”、“碩士后”,讓學生只拿基本生活費到企業“見習”。7日的政協記者會上,五位專家也紛紛表示:國家可以鼓勵專升本、本科讀研、加大公費留學力度等方式緩解就業難;大學畢業生回爐再讀一個學位,甚至到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都值得鼓勵。
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通過等待和重塑調整自身并非錯誤,但這樣的時間必須真正使大學生增值,而不只是逃避一時的就業壓力。在人才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一些無良資本已經百般霸道,在求職過程中大量廉價甚至免費使用勞動力,更多的“學士后”是否會助長這樣的風氣,更加不利于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同樣,很多大學畢業生繼續深造也不乏盲目。中國至少與高考同樣死板、應試的考研制度使很多名校的研究生素質甚至不如本科生,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又更加傾向于培養研究型而非實用型人才,兩、三年后往往年齡增大,期望值提高,找工作難度不降反升。
二類招數曰:不要對工作期望太高。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給予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到農村基層服務和參軍入伍,給予學費補償和代償助學貸款。“兩會”上各界代表倡導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放低身段”幾乎眾口一詞。
“調整觀念”說了許多年,為什么始終難以實現?難道當今大學生真的普遍沉浸于脫離實際的理想化幻想么?到中國高校走一走就不難發現,今天的大學生恐怕已經處于歷史上最為現實的階段。金融風暴來襲,曾在名校被普遍認為“沒追求”的公務員馬上炙手可熱,大學生的觀念轉變不可謂不快。但在當今中國城鄉、地區差異仍極大的情況下,期望大學生輕易放棄留在發展前景明顯更優的大城市,恐怕是政策的制定者想法不切實際。
更有人鼓勵大學生“民工化就業”,或者當當“走鬼”(流動小販)。“行行出狀元”固然沒錯,然而不同性質的工作對人綜合素質的要求和可能提供的發展空間的差異也是現實存在的。上大學也是一種投資,眾多工薪階層和農民的孩子不得不考慮如何收回成本。還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投資沒有收益,當初還上大學干什么?必須承認,相當一部分中國人還沒有富足到可以瀟灑地單純為了學習而學習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