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下,人力也是一種資本。金融危機導致資本重新定價,大學生作為勞動者的確也需要接受自己的價值一定程度上被重估。這樣的觀念轉變在市場的主導作用下恐怕不難實現,而政府面對大學生就業難同樣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經濟下滑凸顯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要維持短期穩定,更應利用整個社會反思教育的氛圍,引導教育資源更加合理的配置,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使危機在教育領域同樣成為長期結構調整的契機。
大學生能否找的到工作,源頭上取決于選拔什么樣的人上大學。讀大學在中國仍然是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的待遇。高考恢復三十余年來,雖然其程序的公平已被中國人普遍認可,但隨著改革中社會結構的調整,問題也逐漸暴露。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呼吁,教育公平要從基礎教育開始,當前高校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例下降,因為農村娃輸在了起跑線上。“兩會”上熱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許多專家以擔心落后地區在全國統一標準下會更不利為由反對。
天津市長黃興國8日表示,在天津市購買了商品房的外省市人員和持天津市農村戶口人員,可以登記辦理天津市藍印戶口,取得藍印戶口的外地學生只要在天津市普通高中有正式的學籍,并在天津高中從一年級開始讀到三年級,學滿三年,獲得本市普通高中畢業證書的,都可以在天津市參加普通高考。
可見解決問題的政策出臺并不難,關鍵在于執行、推廣的決心有多大。發達地區學生綜合素質較高是實情,高校自然愿意對這些學生提供優惠,但對于欠發達地區,這只能造成教育更加應試的惡性循環。打破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利益壁壘,才是政府應有所作為之處。
而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發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顯示,高職生就業率超過本科生。盲目在高等教育上求“大”求“強”,忽視職業教育,已是中國教育資源配置的一大弊病。引導觀念轉變宜提前,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去養豬,不如鼓勵孩子直接去職業學校學養豬。
大學生能否找到工作,更取決于大學怎么上。擴招之后,眾多高校無論硬件、軟件均欠賬嚴重。大學里眾多老師忙于“出書”、“走穴”,對學生缺乏關心,呼吁已久的職業教育仍然十分不足。高考的應試暫時難以改變,大學就更需要幫助學生實現從書本到社會的轉變。大學生真正需要的職業教育,是引導他們成熟、理性地思考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當貫穿大學生涯始終,而不僅僅是像現在的許多高校,只在臨近畢業時催促學生簽約以保就業率,就業指導老師甚至比學生還要盲目,短視,甚至對就業數據進行各種“加工”。如此“就業”,即使實現,恐怕只能貽誤學生發展,積累社會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