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師生配”創業模式受到媒體熱捧。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部分高校大學生創業者先行先試了“師生配”創業模式。隨著我國就業壓力劇增,在政策導向與個人價值驅動下,大學生創業掀起一股新熱潮,“師生配”創業模式再次受到關注。
“師生配”創業模式能否真正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目前又面臨哪些法律規范問題?本報記者深入采訪了相關大學生創業者和專家,期待給讀者以啟示。
本報記者 王海蘊報道
有老師助力,大學生創業就少了一分膽怯,多了一分自信。目前,“師生配”的創業模式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創業者的推崇。對此,專家認為,老師幫助學生創業是一種創新之舉,能夠實現雙贏。但專家同時指出,由于老師本身并沒有創業經歷,其所掌握的知識大多停留在理論基礎上,因此“師生配”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適合所有的行業。
學生開公司大膽“請”老師
小吳是北京一所高校大四的學生,臨近畢業的他并沒有一絲急躁。他告訴記者,雖然一直在學校讀書,但他已有3年兼職工作經驗,畢業后不打算找工作,而是準備創辦一家市場信息咨詢公司。目前公司正在籌備之中。
剛走出校門就創業,將會面臨很多困難。面對記者的擔憂,小吳平靜地表示:“剛開始創業肯定會覺得底氣不足,業務水平也有所欠缺。所以,我跟老師商量好了,請他在業余時間幫助我、指導我。”
雖然會給老師一定的補貼,但小吳強調自己不是“聘用”老師,而是“請”老師來公司當“高級顧問”。
小吳認為,請老師來助陣,對創業大有好處,不僅能從業務上得到提高,更能提高公司的信譽度,帶著老師談業務更容易得到生意伙伴的信任。
幫助學生創業也得到老師和學校的認可。小吳的老師表示:“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對小吳這樣選擇自己創業的學生應該支持。而且在幫助小吳的同時,我也能將自己所學和實際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積累更多的經驗,從而幫助更多的學生創業。”
很多高校也認為,大學教師、教授以往給人的印象很清高,現在肯放下“架子”去幫學生運營公司,實際上就是觀念上的突破。教師也需要邊干邊學,通過在公司幫忙,可以看清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有什么不足,給予指導,同時積累經驗,對其他有創業意向的同學給予指導,形成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