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辦負責人韓如雪介紹,前四年已經招收項目學員8233人,其中已畢業兩屆共2966人,目前正在進行最后一批的招生,計劃招收2550人。每個進入大學的農村青年都需要和當地簽訂至少5年的回鄉服務合同,確保學到知識的人能夠真正回到農村。
學有所成,帶動一方——
技術撐起農村一片天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車永順說,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能夠在短期內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帶動農民整體素質提升。“實用就是人才,這些農民大學生回到農村后,能踏踏實實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
過去農村鄉土人才的培養基本靠自然生成,各地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總量不足、層次不高的現象。梅河口市委組織部干部教育科科長李國興介紹,該市6000名實用人才中初中以下學歷占到68.6%,在67名市級農村重點實用人才中,僅有3名為大專學歷,14名中專學歷。“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已經培養農民大學生150名,相當于過去近10年回到農村大學生的總和。”
長春市項目辦負責人戴清春介紹,這一項目實施四年來,長春市共招生1648人,已畢業529人。據統計,畢業生返鄉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及創業人數約450人左右,占返鄉學員85%。已有學員創業項目57類共443項,總投資額7083萬元,年收入達到2609.6萬元,帶動周邊農戶5398人。
農安縣哈拉海鎮農民董家貴從吉林廣播電大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回到老家,發現家鄉一些養豬戶由于不懂人工授精技術,又擔心養種公豬費用高,而放棄了飼養母豬,花高價外買仔豬。董家貴看到這樣高成本的養殖影響了群眾收入,于是決心從搞人工授精開始,用所學的知識為鄉親們發展養豬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