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貴先后從北京等地畜牧場買來25頭種公豬,通過人工采集精液后以成本價為種母豬飼養戶搞人工授精,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飼養成本,受到養豬戶的歡迎。目前,接受他服務的養豬戶已達170多戶。董家貴還利用所學,辦起了養豬合作社,開設了飼料店、藥店、化驗、B超等項目。董家貴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學沒白上,“既富裕了自家,也帶動了鄉親們致富。”
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政策扶持還需再加力
“上大學,我們并不是沖一紙文憑,而是實打實想學知識技術。”來自農安縣開安鎮開安村的高俊明說。“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涉農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包括畜牧獸醫、園藝技術、農村經濟管理、種子生產與經營、中草藥栽培技術、農畜特產品加工等,此外,還設有市場營銷、法律法規常識等輔修課,高俊明說,學校課程的設置“非常符合農村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能學到真東西固然重要,但學成后政府的配套扶持同樣不可或缺。記者對一個縣2005級畢業學員回鄉創業情況摸底調查發現,44名畢業生中有13名沒有致富產業,基本靠Cye.com.cn種地為生;很多畢業學員的致富愿望雖然特別強,但因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缺少資金,而難以找到合適的項目。由于縣級財力有限,這個縣的項目辦負責人建議,省級財政應加大扶持力度,“省里重點扶持的農民大學生創業項目比例還是小,扶持的比例應該與招生的比例相適應,不應搞人頭、搞平衡,影響招生積極性。”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邴正教授表示,“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的具體做法還需要進一步科學化。也有專家認為,要想徹底解決農村人才匱乏的難題,僅有“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是不夠的,必須要構建一個按目標、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有保障,靈活、多樣、長效的農民教育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農村人才結構,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