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堅定不移地發展特色經濟,構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場前景廣闊、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體系。可以說特色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走進地處黃河岸邊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水車村高原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這個初期占地五十多畝,以特色種養、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綜合性農業示范園區初具規模。利用靠近黃河蘇只電站庫區的巨大優勢,水車村率先在我省發展網箱養殖產業和現代特色農業。幾年前,水車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以種植小麥為主。隨著黃河水電梯級開發力度的加大,以及高原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相繼建成,水車村悄然發生著變化……
近年來,我省不斷完善就業扶持政策,優化創業環境,健全服務體系,以創業促進就業。尤其是2009年6月青海青年創業園成立已來,成功扶持創業青年325名。熊生偉、李鈺玲、張貞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是80后,肯吃苦、敢拼搏、不放棄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小老板,借助青海青年創業園這個平臺,他們演繹著精彩的創業故事。
熊生偉:創業路上不孤單
今年26歲的熊生偉創建的新能源公司注冊資本達一百多萬元。
2008年,大學畢業后熊生偉便走上了創業之路,他創辦了青海鴻源新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入駐青海青年創業園。創業之初的路是艱難的:很多單位不信任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覺得他們是雜牌軍;對設計方案不滿意,沒少被人罵……但創業園沒有放棄他,當他成為青海青年創業園第一批扶持的對象后,創業園為他安排了一位創業導師,幫他解決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
“當初我的公司缺專業設計人才,導師就幫忙聯系了很多省上的工程師;當對方單位懷疑我的能力、不信任我時,給我很多幫助的,永遠是我的導師……”說起這些,熊生偉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也想過要放棄,可是有了青年創業園的幫助和鼓勵后,我堅持了下來。”
從最初注冊資本僅3萬元,到現在的一百多萬元,熊生偉走過了一條艱辛路,但幸運的是,創業路上他不是孤軍奮戰。
李鈺玲:青年創業園點燃的夢想
李鈺玲的玉器店是去年在湟源開業的,只有21歲的她,讓人感佩的是她創業的堅定意志。
李鈺玲出生在湟源縣的一個貧困家庭,小小年紀的她從事過保姆、幼師、服務員等職業。17歲時,李鈺玲獨自一人去揚州學習玉器加工,學藝3年中只回過一次家,每個月只有50元的生活補助支撐著她的生活。
從揚州學成回家后,她將全部心血放在了家里的小玉器作坊里。如何把小作坊做大,是她日夜都在思考的問題。當得知青年創業園在湟源開設了試驗點后,李鈺玲非常興奮,把自己對經營玉器店的想法整理、總結后,提交給了創業園,在縣里上報的80個項目中,她的創業計劃被選中。經過審批、核實,她拿到了創業園下發的創業貸款。
“拿到創業園給我貸的5萬元錢時我哭了。開了店、買了雕玉的機器,我自己加工、銷售,現在生意不錯,我還要努力,把店開到西寧去。”李鈺玲激動地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