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協會曾在2008年發布了一則《中國餐飲產業運行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餐飲業零售額從1978年的54.8億元到2007年的12352億元,零售額增長225倍,人均餐飲消費額也從1978年的5.69元到2007年的950.15元,增長了166倍。
而目前的一組公開數據又顯示,2008年中國的住宿餐飲業零售額是15404億元,2009年的住宿餐飲業零售額是17998億元,而2010年1-10月的純餐飲收入就高達14312.7億元。業內有預測,到2010年中國人將吃掉2萬億元。
顯然,餐飲業是中國的黃金產業,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對餐飲業的新需求也隨時代不斷變化。在餐飲市場中,過去是拼價格、拼菜品、比檔次、比服務等競爭手段已不足為奇。而如今的網絡經濟時代,許多餐飲企業正逐漸依靠靈敏的電子信息工具,不斷提高市場應變能力。門檻較低的傳統餐飲業又該如何與電子商務相結合?
餐飲業觸網按需而定
“我認為餐飲企業應該走適合自己的路,是否運用電子商務應該根據企業的需求。”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梅紹祖教授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餐飲業和其他傳統行業不同,餐飲業細分明確,有早餐、中餐、西餐和快餐4大類,其中中餐還有9大菜系。我認為,從餐飲企業的上游端采購上來講,是可以運用到電子商務的,因為餐飲企業所需的原材料、配料、輔料等經過經驗的積累可以預估出來,而且上游供應商如果合作的不錯,完全可以在網上批量采購,即節省時間又節省成本。而餐飲企業的下游端即消費者,餐飲企業就不好預測了,首先餐飲企業服務的對象可能是團體,也可能是個人;其次如果消費者采用網上訂餐,也會出現訂日期不點菜或既訂日期又訂菜等不同真實表象;況且中國人餐飲聚餐還特別講究一種氛圍。個別老字號的餐飲企業如全聚德(002186)上門等位的消費者都不斷,目前來看沒有理由去深入電子商務,畢竟開展電子商務是要增加企業成本的。”
據了解,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日前聯合有關單位共同推出餐飲企業電子商務采購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在北京、重慶、成都、南京、寧波等全國各大城市為眾多大型餐飲企業和優秀供應商提供電子商務采購服務。
梅紹祖還指出,很多中餐是講究特色的,是非標準化的產品,快餐是可以做到標準化的,所以餐飲企業觸網需慎重,完全取決于企業的需求。
而互聯網戰略專家醒客則認為,餐飲業作為服務業,與通常產品的電子商務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餐飲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甚至服務的價值要大于產品的價值;二是餐飲通常需要到店服務,具有地理位置的限制性;三餐飲通常是一種群體行為。因此,餐飲企業的電子商務前景雖然長期看較為樂觀,但近期看比衣服電子產品等難度更大。
信息交互平臺日趨成熟
盡管餐飲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今年9月底還出現了如鄉村基這樣的區域餐飲企業上市公司。但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看似進入門檻較低的餐飲業,其實如果實現特色化、規模化、多元化、連鎖化的發展,還是需要走一段相當長的路。”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業務形態,是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重要途徑,其實餐飲行業早已經伴隨大眾點評網、飯統網、訂餐小秘書等生活信息類網站的發展,介入到了電子商務的領域,如餐廳點評、優惠券下載等,只是這屬于早期的介入形式。”張亞男補充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