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優劣勢明顯 應避免“心熱手涼”
記者在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業大賽的決賽現場采訪時發現,進入決賽的10支團隊在進行團隊自述時,無一例外將年輕、激情、活力作為自己成功創業的關鍵詞。
于澎田認為,創業必須有激情,否則就無法突破定勢思維,迸發創意的火花,這是所有大學生創業團隊天然具備的優勢;同時大學生創業的內部環境較為特殊及優越,他們尚處于一個學習的環境之中,有許多繼續深造和與師長交流的機會,這是已經踏入社會的創業者很難具備的優勢。
但于澎田也表示,相比這些優勢而言,大學生創業的劣勢同樣凸出,這也導致“三分鐘熱血”的創業行為漸成常態化。首先是心態的不穩定,對困難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抗壓性較差。大賽開賽之初,選手們面臨的最大困難竟然是組隊問題。這些獨生子女團隊合作意識較差,大多生活安逸,心理承受能力和包容性一般;其次是專業知識十分欠缺。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企業管理、經營策略和財務流通等相關知識基本為零;三是缺乏必要和基本的社會經驗。一些大學生與社會嚴重脫節,這也導致一些所謂的創業理念與市場銜接不上;四是籌集資金困境。沒有錢,許多設想與創意成為空談,一些大學生創業者正是在這一關打起了退堂鼓,放棄了最初的夢想。
黃貴洲認為,創業需要的是“團隊”而非“團伙”,光憑熱情很難實現創業夢想。他表示,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自身定位不夠明確,因此在選擇創業項目和創意過程中大多是紙上談兵。一支正規的創業團隊需要精準的分工,要有策劃、管理、營銷、財務等大批專業人才的通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將團隊帶入正軌。
用創業理念引領就業 準備充足再上路
黃貴洲表示,他本人并不贊成大學生剛剛走出校門就開始創業,尤其是在尚未熟悉行業規則、缺乏團隊建設、沒有建立成熟的運營模式和盈利目標的前提下就草率行動,“這個過程也許會收獲一些經驗教訓,但同樣會喪失大量的機會和時間,就其成長而言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先成為一個好員工,才能成為一位好老板,這也是我的親身經驗。”黃貴洲建議,大學生應先就業后創業。在就業過程中,熟悉行業現狀,解決資金、項目和管理等方面難題,并根據自身情況參與相關的職業培訓,準備充足后再上路。
于澎田認為,實現大學生創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
業內人士建議,大學生應多學習,多實踐,將創業當做一次特殊的學習經歷,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大學生創業者中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因此大學生應從心態上進行根本轉變,擺脫創業就是“辦公司”的狹隘觀念,樹立“大創業”意識,用創業的理念引領就業,不要抱著“我是在替別人打工”的心理去求職,而是要“讓你應聘的崗位為你服務”。
學校則應該充分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調整和完善知識結構,在日常教學中加入管理、財務、法律等相關創業實踐內容,幫助學生擺脫“被雇傭”的心理暗示,融入相應的“創業精神”。于澎田說,學校應該鼓勵教師走出去,將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社會和市場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
同時,社會各界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為創業學生提供更實際的幫助,摒棄條條框框的約束,根據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一個較為寬松和包容的創業環境,以此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