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與其說就業更加困難,不如說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從記者的采訪來看,對很多湖北應屆大學生來說,進大單位、大企業成為就業的“最高理想”。很多希望引進專業人才的民企,成為很多學生心中“最壞的去處”。此外,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微乎其微。
向往工作穩定、福利高待遇好無可厚非,但如果求穩定成為年輕人的集體追求,不僅現實中無可能,也會降低一個城市創新、創業的活力。破解就業難,有必要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創業,在創業中實現個人發展和價值。
最近出籠的一項課題研究報告顯示,湖北在校大學生參與創業的僅為0.67%,低于全國1%的比例。作為高等教育大省,知名學府林立,優秀人才輩出,但遺憾的是,本地培養的人才多為他人做嫁衣。是什么阻礙了城市創新的能力?是什么消磨了大學生投身創業的熱情?地方的政策環境、創業氛圍、支持力度、平臺建設,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創業意愿。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體制機制,有利小微企業成長的指導政策,都直接關系著創業者的成敗。
良好的創業氛圍,離不開優質的政府服務。越來越多的優厚政策正在為鼓勵大學生創業起到作用。今年起實施的“湖北大學生創業金種子計劃”,為普通高校在校生創業項目提供無息貸款。開展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均可在創業地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按規定給予財政貼息扶持。此外,還減免一定的稅費,為大學生創業“減負”。
創業的生氣反映著一個地區的生機。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湖北的創業生機還有待激發。湖北創業環境在改善,但與其他城市對比還有不足。在2012年《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名》之政策環境一項,深圳、蘇州、廣州等沿海城市遙遙領先,武漢則跌出前十,甚至略遜于一些內陸城市。由此可見,創業環境的優化雖受政府重視,但目前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有分析指出,創業政策比較籠統、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不夠,具體政策落實到地方的執行力度不行,成為制約創業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方面“產學研”結合的程度不強,資金投入不夠,硬件平臺搭建不足,創業教育滯后導致創業能力欠缺等等問題,雖早已點題,但尚未真正破題。
創業環境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最難就業季”正在倒逼其進一步優化的緊迫性。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讓更多創業者擁有公平、公正機會,讓市場與人才實現自由對接,就業觀念的調整、市場活力的激發才有了現實的土壤。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約三分之二的新增就業機會來自于規模不到20人的小型企業,其中絕大多數公司的歷史不到五年。企業,尤其是民企的生存空間大了,發展動力強了,就能吸納更多就業。創業環境優化了,政府服務意識提高了,全民創業的氛圍濃厚了,就會有更多創業者加入,乃至拓展更多的就業空間,實現更有質量的就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