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武漢大學的成楓,離校后在武漢創辦了一家公司,從事網站建設和流媒體嵌入。他曾認為,創業比就業更能實現人生價值。然而,僅僅堅持了2年,他就不得不解散了公司。
今年大學生就業季已經接近尾聲。持續低迷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創業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大學生創業失敗率一直逾九成。即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業內人士認為,大學生創業素質的缺乏和社會創業環境的不佳,共同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
多數企業熬不過3年
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近5年來不斷上升,已經從2008屆的1%上升到2012屆的2%,翻了一番。
浙江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介紹,近年來浙江大學生初次創業成功率為5%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和國際平均水平和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猶如鴻溝;橫向比較,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低于社會創業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創牌”企業夭折于初創期,熬不過3年。
成楓說,“當時流媒體技術剛起步,但是我們沒能力自主研發,只能代理別人的技術!彪S著時間推移,成楓的代理優勢被日漸普及的技術蠶食。公司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再加上團隊內部出現了一些矛盾,成楓的創業夢畫上了句號。
像成楓一樣創業失敗的,在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非常普遍。即使是堅持下來的企業,也大多面臨多重困難。2011年,杭州市對4000余家大學生創辦的企業走訪后發現,75%左右的大學生創業企業規模小,大多只有兩三人,組織機構不健全,盈利甚少。
大學生創業難在哪里
“首先難在資金上。”白手起家的成楓告訴記者,大學生創業,要么靠父母或親戚支持,要么就像他這樣借錢創業,資金缺乏持續性。成楓曾靠借錢來維持公司運轉,員工工資都一度發不出來。
創業已有小成的林捷也有同樣的感受。2011年,他從新加坡國立大學本科畢業后回國創業,資金大部分由家里資助,非常緊張。他說:“啟動、科研、推廣、擴張都需要錢。對大部分‘大創牌’企業來說,資金非常容易成為瓶頸。一旦資金鏈條斷裂,企業可能就會被拖垮。”
與資金相比,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缺乏同樣致命。山東大學分管大學生創業的團委副書記王玉濤說,許多大學生有專業知識卻沒有創業知識,導致項目選擇、商業運作或團隊管理出現問題。他說:“許多大學生將創業想得過于簡單、美好,缺乏對市場的調研,憑著沖動就創業,失敗率高很正常!
社會整體創業環境不佳也是大學生創業難成功的一大原因。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認為,近年來,國內投資氛圍留給創業的空間不大。她說:“社會閑置資金太多,又缺好的投資渠道。這導致一個商機出現的時候,同質化的項目就會遍地開花,最后把機會做死了!贝髮W生即使有很好的創業項目,面對一哄而上的競爭對手,也很難獲得成功。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雖然出臺了許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落實起來往往容易走樣。以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為例,銀行為規避風險往往在企業規模等方面設置了一定的門檻。
大學生創業應有指導
“高校應在創業教育方面轉變觀念,做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焙贾菔腥瞬欧⻊站贮h委副書記徐明說,針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缺乏的問題,高校應開設創業課程,搭建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做好前期積累。同時,盡量引入企業界人士為學生提供指導,避免“學院派”當家造成理論與實際脫鉤。
王玉濤認為,大學生創業,學校應當進行跟蹤指導!昂芏鄬W生的創業思路存在缺陷,學校團委、院系等部門應進行指導,避免學生跟風創業、盲目創業!彼f,對好的項目,學校可以先在校內“孵化器”進行培育,并協調校友等資源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然后再推向市場。
杭州市資深“大創”專家張新其認為,政府部門應落實現有的支持政策,并主動結合風險投資、民營企業等社會力量,為大學生提供資金、場所、技術、創業指導等Cye支持,共同助力大學生創業。據他介紹,在杭州市,政府部門已建立了種子基金、創投引導基金、債權基金等一系列大學生創業資助項目,并聘請知名企業家、學者對創業人才進行分層次、針對性培養,幫助大學生創業。
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社會還應倡導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氛圍。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執行總干事張惠玲指出,創業成功的比例本來就很低,投資者、政府和銀行對大學生創業應更有耐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