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解決大學生“村官”出路問題
大學生“村官”的出路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全部工程建設最突出的難題,成為當務之急。如果不能針對這一問題盡早出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與政策,一方面將直接影響現任大學生“村官”思想穩定,影響他們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將影響新大學生“村官”隊伍的招收與建設,進而將影響整個大學生“村官”工程建設工作的正常推進。
近年來已經積累若干經驗教訓可資借鑒。2003年河南省平頂山市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2007年對汝州市小屯鎮抽樣調查,在43名屆滿大學生“村官”中,63%的選擇留任,12%的考研、考取教師職位,21%的回原單位工作,4%的中途辭退。2008年北京平谷32名屆滿大學生“村官”中,72%的選擇留任。留任“村官”有三項政策問題有待解決。第一,大學生“村官”是一過渡性崗位,任期結束,當進入相對固定崗位,而留任“村官”意味著繼續過渡,這需要一套新的管理政策來支持;第二,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級領導必須在所在村民范圍內提名選舉產生,留任“村官”如果正式進入村兩委班子,則要么需要修改有關規定,要么需要授予其“村民”身份;第三,大學生“村官”與留任“村官”長期發展,加上新老“村官”交替重疊任期,意味著國家在村級機構將長期有1名以上“村官”在任。宏觀觀察,為國家行政機構的下延發展。從我國臺灣1975年開始向“村、里”(相當于村級)派出“村干事”,已有近35年的成功發展經驗來看,我們應積極探索實踐,嘗試進行這方面的制度創新。
2006年對河南省平頂山大學生“村官”的抽樣調查中,期望考公務員的人不超過18%;2008年初全國9省區一項抽樣調查表明,擬考取公務員的比重上升為40%;2009年全國12省的一項抽樣調查中,在回答“政府提供的出路中,你會選擇那一個”時,70%的回答為“考取公務員”。而客觀事實是,由于我國行政成本偏高,從大學生“村官”中吸收公務員的能力十分有限。2008年統計,河南省平頂山市招收的2637名大學生“村官”中,享受政策招收為公務員的人數為218人。預期與需求偏差巨大,意味著現階段大學生“村官”出路不暢,可能再次面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局面。
中長期發展來看,從大學生“村官”中招收公務員的比重不會過高,即便解決了制度建設問題,直接進入農村任職的比重仍將有限。未來大學生“村官”基本出路理應在這兩條途徑之外,再開拓新路。擴大內需,發展農村區域社會經濟,實現城鄉和諧發展,需要引導成百萬、上千萬具有現代知識的大學畢業生走向農村,進行創業與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文化事業。大學生“村官”可望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此外,由于我國城鄉關系密切,國際關系良好,全球化發展迅速,一大批具有大學生“村官”經歷、有知識、了解國情、能吃苦、有膽識、組織能力強社會新人進入職場,發揮作用,成為我國各行各業現代化事業的新型建設人才,無疑將開拓出新時期我國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