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良方
良好、持久合作的前提是公平契約。中國人一向缺乏契約意識,但如果你打算和別人一起搭伙創業,那么,一個公平、周到的合作協議或合同是必不可少的,要明確規定合作伙伴各自的責、權、利,要把丑話說在前面,要先小人后君子。一些朋友礙于情面,事前不肯明說,事后嘟嘟嚷嚷,這是一種懦弱、不負責任的行為,害你自己,也會害了大家。
曾經有一位山東的朋友,給我們寫了這么一封信。他說:“兩年前,我和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合伙創辦了一家貿易公司,主要從事各類電器零部件的經銷。由于這位朋友的家族就是從事汽車電器零部件生產的,所以對這一行非常熟悉,在業內有很多貨源渠道。而我從事過十多年的市場營銷工作,還曾在三株全盛時期擔任過其南方某城市的市場主管。我們兩人可以說是優勢互補。所以在公司成立時,我們的分工就是,我負責市場營銷和市場開拓,他負責貨源。由于我長年要在外跑營銷,家里的一攤也交給了這位合作伙伴,包括后勤、行政、人事,還有財務。我只是在出差回來后才查一查帳。我們的合作一直很順利。大約只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收回了全部的投資,以后的利潤,多的時候一個月有10多萬元,少的時候也有5、6萬元,而我們全部的投資總共也只有50萬元,這里面還包括對方出的一個展示鋪面同時兼當我們的辦公場所,折價10多萬元,雙方的現金投入只有不到40萬元。
我一直對我們的合作很滿意,但是3個月前,我發現情況有些不對了。本來我們很少有客戶投訴,但是這幾個月來,我們連續不斷地接到客戶的投訴,說我們的產品質量有問題。我問合作伙伴這是怎么回事?他說他也不清楚,進貨的還是原來的渠道,主要還是原來的那些生產廠家,應該沒有問題。我也走訪過那些主要供貨商,確實看不到有什么問題。
后來我再進行深入調查,才發現問題所在。原來我的這位合作伙伴,將最有利可圖的一些產品都轉移到了他的家族企業里進行生產,只是從原來的生產廠家再進一些貨,混在他們家族企業生產的產品里面蒙騙我。而他們的家族企業又沒有這樣的生產能力,所以產品不斷地出問題。我向他提出這些問題,說作為合作伙伴,相互之間應該坦誠相見,你這樣蒙騙我不對。他卻反過來指責我在外面大手大腳,還拿出我的報銷單,說我一個月光招待費就多少多少,弄得我十分生氣。我的工作性質就是做市場搞營銷,市場營銷主要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交際費、招待費多一些是理所應當的事。而現在的電器零部件主要是買方市場,供貨商多得是,到處只看見供貨商求著銷售商的,哪里有銷售商求著供貨商的?因為我們的出貨量比較大,他坐在家里,做得是別人求著他的事,別人請他吃請他喝他還忙不過來,當然用不著任何交際費、招待費。而我做得卻是求人的事,天天求爺爺告奶奶地央著別人多要一些我們的貨,他卻說出這樣的話來,實在是太沒有道理!因為這件事,我覺得我們已經無法合作,我向他提出拆伙。
我提出三個方案,第一,將公司的現貨按進價折成現金,加上公司帳上的現金,我們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本來我們在公司就是一人占著一半的股份的,我只拿現金;第二,貨、款我們一人各一半,就算是他瞞著我進的他們家族那些不合格的產品我也認了,這些貨我也同樣得一半; 第三,我只要貨,不要現金,如果貨不夠再用現金來補,但必須將他瞞著我進的他們家族那些不合格的產品剔除,那些貨我不能要,也不同意折現。但他都不同意。現在我們就僵在哪里,公司經營每況愈下,員工幾乎都走光了。更要命的是,好不容易建立的銷售渠道逐漸被別的供貨商蠶食,我卻只能看著,干著急沒有辦法。早知道合伙創業這么讓人頭痛,我就不跟人合伙了。寧可自己慢慢做,成長得慢一點,賺得少一點,也不至于鬧成這樣。”
這位濟南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他的煩惱,辦法當然有。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