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上海松江佘山邊的某地塊還是一片泥地,當專用車駛入園區時,工作人員興奮地用手一指:“這里將建成中國最高的木質過山車、那邊是金礦鎮、邊上是水上游樂世界……”而今這里已經準備好了開門納客,成為今夏上海大型新增旅游項目——歡樂谷。
同時,香港迪士尼也高調宣布,樂園擴建計劃塵埃落定,其即將投資逾百億港元興建三個新的主題園區。
一個是本土最具代表性的華僑城麾下最新連鎖主題公園產品,一個是享譽全球的“米奇”老鼠樂園,這兩大文化背景迥異的旅游產品正進行著一場主題公園模式之爭,究竟“鹿死誰手”?
門票經濟VS衍生品經濟
“我小時候,假如可以去一次錦江樂園,絕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陸小姐回憶。的確,中國的主題公園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當時并沒有太多產品,類似錦江樂園所擁有的過山車項目在當時已轟動異常。
“與幾十年前就已經在美國崛起的迪士尼樂園相比,中國主題公園的起步和管理理念都慢了不止一拍,而這也導致中國本土主題公園在較長時間內都處于門票經濟階段。”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旅游學系副教授胡平指出,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常州中華恐龍園、北京石景山公園、上海錦江樂園等。有關數據統計,國內主題公園門票收入占公園整體收入的80%以上。
根據相關數字,國內一家大型的主題公園建設投入通常需要十多億元至幾十億元,假如生意尚可,年入園人數約100萬~200多萬人次,若算人均票價在100元左右(實際上大多數國內主題公園門票價格都在幾十元),每年最多也就2億元左右營收。
“本土不少園區內餐飲、商品銷售額非常小,幾乎沒有特色旅游產品,所以都純粹靠門票維持,因此要收回投資,起碼5年以上,目前拿地成本越來越高,投資回收期也越來越長,很多支撐不住的就只好退出市場。”長期從事主題公園經營和研究的酷貝拉歡樂城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辦事處經理龍海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