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舒平(蕭山日報社社長):我認為應該需要專業記者,是全媒體運作模式下的專業記者,這個更符合社會分工的規律。一個人既搞攝像,又搞攝影,還寫文章作編輯,很難做成高水平的產品。融媒體融的是機制和體制,融的是平臺才有意義。
在社會大眾傳播媒介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即便是掌握了文字稿寫作編輯方法、學會拍照和攝像等技術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媒體人才嗎?技術的掌控是必須的,但又是相對低層面的,技術背后思維方式的培養與靈活有效運用的能力才是媒體人的立足之本。
章豐(青年時報社社長):全媒體核心是人的數字化,人是要完成數字化改造的人。人的數字化需要每一個報業從業人員要親自體驗,自己要成為一個深度用戶,有體驗才有學習,有學習才能有數字化的轉化能力。
王綱(《今日早報》總編輯):現在媒體有一種傾向是讓記者變成全媒體記者,我覺得暫時沒有每個人都轉型的需要,但這支隊伍要用這樣的方式培養。全媒體記者形式上的東西我認為不是重點,全媒體最終價值是能生產各種產品。獨家調查,有理性判斷和前瞻思維內容背后的新聞采集才是我們不被其他媒體打敗的核心競爭力,內容為王沒錯,觀點是王中王。所以關鍵是生產觀點能力的人在哪里。
很多人都認為技術是第一位的,搶攤渠道是第一位的,但這背后是資本,只要有資本,什么渠道你都能搶,但人呢?擁有觀點生產能力的團隊,擁有認知社會、解剖社會、點撥社會能力的新聞人是最值錢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