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一個26歲的年輕人走進北京中關村一家名為四方利通的公司,應聘程序員。這已是他應聘過的第5家企業。在此之前,這個只有中專學歷的年輕人曾在一家研究院擔任打字員。
年輕人名叫程炳皓,出生于北京門頭溝的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去考中專,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城市戶口”。就在他進入四方利通不久,公司完成并購,一家全新的互聯網企業——新浪網宣告成立。
9年之后,35歲的程炳皓從新浪辭職,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300萬元,向朋友借了一間辦公室,帶著6個人的技術團隊成立了一家社交網站——開心網。之后的3年中,他的網站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之一,注冊用戶超過9000萬。
程炳皓的故事,只是中國互聯網風起云涌的16年中,諸多傳奇中的一個。它生動地詮釋著互聯網的魅力所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青年,僅僅通過自身的聰穎、奮斗與堅持,就能創造夢想,改寫命運。而創新,正是那把改寫個人命運,創造互聯網奇跡的“金鑰匙”。
16年后,高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卻遭遇了“失去創新力”的隱憂。
黃金時代
10年之后,人們所傳誦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跡
程炳皓四處求職、進入新浪的時候,正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最初崛起的年代,有人稱之為中國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代”。
當時光的指針劃過20世紀最后5年,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啟了一段傳奇般的歲月。那幾年,多少懷揣五光十色夢想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聚集在互聯網這塊代表著新生與希望的拓荒地,為了理想和未來,手持一份創業書踏上征途。
1996年8月,從美國歸來的張朝陽創辦了“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搜狐前身);1997年6月,26歲的丁磊,在廣州創辦網易;1998年11月,27歲的馬化騰在深圳成立騰訊;一個月后,王志東成立新浪網;1999年6月,35歲的浙江英語老師馬云,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網站;僅僅半年后,李彥宏辭掉硅谷的高薪工作回國,于2000年1月1日創建了百度公司。正是這一批互聯網企業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互聯網版圖。他們先后在自己的領域打敗了國外的“師傅”,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主體地位。
10余年過去,中國互聯網擁抱了光榮,夢想卻似乎在遠去。一個事實是,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再難以聽到草根崛起的創業傳奇。有人將中國目前的互聯網市場格局按市值總結為“三大三小”。所謂“三大”,指的是百度、騰訊、淘寶,“三小”則是指:新浪、網易、搜狐;厮葸@幾家互聯網巨頭的成長,可以發現,他們崛起的年代非常相近——絕大多數都成立于10多年前中國互聯網那波“創業黃金期”。
互聯網素來是一個制造“神話”的行業!敖酱胁湃顺觯黝I風騷二三年”。大洋彼岸,當facebook,twitter這些美國同行們一波波上演著小蝦米崛起成為大鯊魚,巨頭代際更迭的好戲的時候,中國的互聯網領域,卻維系著多年不變的市場版圖。
近年來,盡管中國的互聯網領域依然熱鬧風光,各種應用越來越多,也先后有一批新秀出現,并試圖在市場上搏殺占據一席之地,最終留下的還在呈良好發展態勢的,鳳毛麟角,而能撼動“三大三小”格局的,目前并無一家。
最能體現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們遇到了問題——來自DCCI數據中心主任胡延平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中小網站、個人網站的收入水平和網站規模均有所下降。
10多年過去,當年的李彥宏、馬化騰們已經成長為四十不惑的中年人,今天的年輕人卻發現自己難以像自己的偶像們那樣成長和創業。
“他們成了榜樣,但榜樣的路卻似乎很難再復制。”一位初入互聯網界的年輕人如是感慨。
江湖亂象
從“拓荒時代”到“贏家通吃”,大企業成為創新的殺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十幾年來飛速成長的中國互聯網業,也悄然發生著某種演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