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與1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所面臨的創新外部環境有很大的改善。
一方面,是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網民數量大幅增長,在微軟亞太研究集團主席張亞勤看來,這是中國互聯網創新最大的優勢,“可以將創新很快地價值化”。二是資金在增加。“估計中國的投資錢比硅谷都多。”方興東說。
然而,心態的變化,功利主義的盛行日益成為創新的障礙。程炳皓承認,“在早期,中國的互聯網氛圍和從業者都更加純樸,而現在,越來越功利化和商業化了”。
模仿正是這種功利化的體現之一。由于創新常常要面臨很大的風險,而模仿的成本最低。對于占有一定市場優勢地位的互聯網巨頭而言,跟隨、模仿、局部創新,然后借優勢超越,便成為最穩妥的市場策略。
功利化的特點,也體現在部分投資者身上。在美國,風投者會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會對創業者給予指導,而在中國,一些風投所關心的,只是何時可以上市獲得更多的回報。“一些投資方與股民的心態是一樣的,只要漲了就行,不管其它怎樣。”方興東說。
功利化的結果,是過于重視可以直接帶來商業回報的表層創新,而對底層的基礎創新投入不夠。“中國現在主流的風投都轉行做傳統行業了,投互聯網早期技術的很少。不能埋怨風投,幾家大公司對這個行業有點竭澤而漁。”業內某CEO說。
微軟公司高級副總裁、微軟研究院院長里克·雷斯特今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21世紀計算大會的演講中就表示:為什么要做基礎研究?擁有基礎研究部門的公司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這樣便可以建立起早期預警系統。
對于想成為“百年老店”,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這種長遠的眼光,顯然是必備的。
1998年12月,一個26歲的年輕人走進北京中關村一家名為四方利通的公司,應聘程序員。這已是他應聘過的第5家企業。在此之前,這個只有中專學歷的年輕人曾在一家研究院擔任打字員。
年輕人名叫程炳皓,出生于北京門頭溝的他,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去考中專,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城市戶口”。就在他進入四方利通不久,公司完成并購,一家全新的互聯網企業——新浪網宣告成立。
9年之后,35歲的程炳皓從新浪辭職,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300萬元,向朋友借了一間辦公室,帶著6個人的技術團隊成立了一家社交網站——開心網。之后的3年中,他的網站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之一,注冊用戶超過9000萬。
程炳皓的故事,只是中國互聯網風起云涌的16年中,諸多傳奇中的一個。它生動地詮釋著互聯網的魅力所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青年,僅僅通過自身的聰穎、奮斗與堅持,就能創造夢想,改寫命運。而創新,正是那把改寫個人命運,創造互聯網奇跡的“金鑰匙”。
16年后,高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卻遭遇了“失去創新力”的隱憂。
黃金時代
10年之后,人們所傳誦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跡
程炳皓四處求職、進入新浪的時候,正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最初崛起的年代,有人稱之為中國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代”。
當時光的指針劃過20世紀最后5年,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啟了一段傳奇般的歲月。那幾年,多少懷揣五光十色夢想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聚集在互聯網這塊代表著新生與希望的拓荒地,為了理想和未來,手持一份創業書踏上征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