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創業初期一張白紙式的“拓荒時代”不同。今天,已被巨頭們瓜分天下的中國互聯網,呈現出“贏家通吃”的局面。
即時通訊、搜索、電子商務、新聞、游戲、SNS、團購……盡管業務的起始點各不相同,但是,隨著發展,各家公司的業務重合度卻越來越高,互聯網巨頭們都在向著全業務發展的格局狂奔。
中國電子制造業盛行的“山寨”,在互聯網領域似乎同樣清晰。一方面,中國互聯網始終跟在美國互聯網同行的后面前行,從門戶到搜索,從社交網站到微博,從團購到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美國做什么,我們就跟進什么。
另一方面,國內同行之間,一個流行產品、一個熱門應用出來,就會迅速出現諸多的相似網站一哄而上,展開同質化的競爭。團購網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自今年初美國的Groupon.com模式被引入中國之后,到今年7月,短短半年時間,中國已涌現出了大大小小約千家團購網站,其中有新進入互聯網領域的新創業者,也有阿里、騰訊、百度等江湖大佬。
社交網站剛火爆時,各家網站都在“偷菜”,微博興盛之后,各家網站又都紛紛打出了微博牌……不同的網站上,網民們總能看到似曾相識的界面。
“中國的互聯網抄襲之風相當盛行,不僅是大抄小,還有小抄大。新經濟缺乏新創意,新創意轉眼就遭遇了剽竊,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意味著傳統經濟中的‘中國制造’而非‘中國創造’,在新經濟時代呈現出一種謬種遺傳的狀態。”在日前的“3Q大戰與網絡黑洞研討會”上,博客聯合社區網站總裁馬曉霖如是表示。
模仿帶來了同質化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資金、用戶等多方面優勢的巨頭具有天然的在位優勢。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最擔心的也是這種擠出效應。與此相伴隨的,是聯眾、博客中國、飯否等創新性小網站漸呈頹勢。
“三座大山”(指大企業)的稱謂開始在業內流傳。部分中小企業抱怨,他們創新的空間被大企業擠壓了,甚至將其稱之為“創新天敵”。
搜狐總裁張朝陽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中直言“抄襲和壟斷已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最大的問題”。
“美國有大公司,還有源源不斷新生公司顛覆大公司,相對而言,中國互聯網過早衰老,你抄我的、我抄你的”,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說,“在中國互聯網建立反對抄襲、鼓勵創新的文化。需要我們所有行業人共同反思,共同努力。”
心態之變
從理想主義到功利主義,想做百年老店,我們還缺少什么?
周鴻祎這樣懷念十多年前創業時的情形:“有點像汪峰的一首歌叫《春天里》,那個年代,‘沒有信用卡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沒有錢,但是有一些美好的東西,大家因為理想而堅持”。
而如今,“表面上看起來很繁榮,但是這種繁榮背后隱藏著危機,是一種創新力的缺失。”周鴻祎憂心忡忡。
在美國,當大的互聯網公司看好某些處于創業期的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商業模式或是創意,常會采取投資、或者收購的方式,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則越來越傾向于另一條路徑——模仿這一業務,并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地位進行推廣。
“大公司收購對于產業是良性的,收購后投資者、創業者都能拿到錢,整個產業的創新活力被激活。”互聯網研究者、博客中國網站CEO方興東說。而某些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做法,則使得中小公司缺乏持續創新和發展的空間和動力。
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制新聞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杰人律師看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現行法律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互聯網時代,當創意越來越具有價值、越來越具有可傳播性、可復制性、可模仿性的時候,法律怎么給予更好的保護,確實是一個挑戰性的話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