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創業開始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和業界名人都鼓勵大家去創業,歷數小公司的好處和大公司的缺陷,事實上他們舉的迷人的例子基本都是國外的公司,國內那些小公司可能并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好,甚至比大公司還要差。很多大公司因為品牌和更大的利益還會有所忌憚,小公司就百無禁忌了,發垃圾郵件、到網上到處散播鏈接做SEO和濫用用戶資料這樣的事情很多小公司應該都做過。 另外,因為中國的環境特殊,出現了騰訊和百度這樣的壟斷巨頭,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這“極大地扼殺了中國互聯網的創新”。這樣的巨頭的確應該受到譴責和約束,但很多創業公司自己的產品不好用,背地里也沒有少干了壞事,為什么指責騰訊和百度的時候就忽然變成了理想和創新的化身呢?毫無商業道德地把用戶桌面當戰場的3Q大戰就不用說了,像互動百科這種和百度百科一樣無視知識產權抄襲了很多別人內容的網站,現在居然也“滿懷激情”地打著“維護行業環境的旗號”出來博取同情,真是恬不知恥。 你或許會說:“并不是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是這樣! 是的,我并不想打擊那些創業者,也沒有在所有的創業公司都呆過。但是現在很多創業公司都在拼命比賽誰可以更快山寨出國外的產品,大部分人根本沒考慮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大學生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找工作的時候只看哪里錢多有前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員工會對公司抄襲來的產品會有多少熱愛,又有多少創業夢想經得起反思和推敲呢?本來創業應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中國毫無社會責任感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夠多了,我們不需要再有另外一家。 在互聯網行業呆得越久,越發現這個行業的表里不一,看上去是個充滿理想主義、承載著創新和自由的新興行業,其實是披著光鮮外衣的傳統行業,甚至很多地方還不如傳統行業。很多創業公司都只想著山寨國外的產品,然后又暗暗祈禱百度騰訊不要山寨同樣的東西,他們對自己做的東西缺乏真正的熱情,看不到國外很多簡單的 idea 下面更本質的東西,只幻想著以后公司規?梢赃_到多少人,什么時候可以上市。有人賣煎餅開小店也是創業,沒有見他們自戀得覺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為什么同樣只為了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就覺得自己是激動人心的呢?有些憑借一點兒機遇成功的公司,連創造第二個成功產品的能力都沒有,就算每個月賺 1 個億也不過是在糊口而已。這樣的公司除了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之外,我看不到它任何存在的價值,它有什么資格談論夢想呢? 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就經常看到一些書上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中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價格而不是價值,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歐美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整個社會都在向創新和價值轉型”。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無數大學生都進入了社會,在獲取信息方面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但我們依然看不到創新的井噴。與之相反,越來越多的尖端人才想要去做公務員,就連互聯網這種本該充滿活力的行業也還是在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用來自慰的“微創新”。 那些真正追求美好事物不甘平庸的夢想家們,那些不愿意忍受當前污濁空氣想要顛覆傳統的“反派角色”們,你們在哪里呢? 其實不用我多說,有兩年互聯網從業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互聯網創業公司是怎么一回事,就算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也應該聽過一些故事。他們已經看清了現實,選擇創業一般都是為了快點兒掙錢,心里很清楚“夢想”什么的不過是外交辭令。但是,有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還是心懷夢想的,他們很容易被煽動,很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想清楚就腦子一熱跟著創業去了。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會影響到你對社會的認識和對未來的看法,如果進了一家糟糕的創業公司,可能會讓你對創業這件本來美好的事情形成錯誤的認識,以后絕對不會再選擇去創業。而且在工作之前一個人很難有獨處的機會,上課的時候有同學,下課了有室友,回家了有父母。工作之后你才真正開始獨立,才有機會學習和自己相處,而只有經歷過獨處你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與其一畢業就跟著一幫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瞎混,忙得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不如先花一點時間好好認識一下自己,等確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么的時候再出來創業。那個時候你的夢想還在,也會更加堅定,就更有可能給這個烏煙瘴氣的行業帶來一點兒新鮮空氣。 推薦一本書:《自由之路》,可試讀部分章節。還有一篇文章:《大學一解》。在真正的大師面前,人生導師不值一哂。 最后,希望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