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久葳“巴比饅頭”成就了劉會平,涼皮讓西安下崗女工賈亞芳賺來兩百萬,冰糖葫蘆讓山東普通女性朱呈榮做起300萬的生意……這些“把小生意做成大買賣”的普通老百姓,成了中國“首屆百姓致富經驗交流年會”上榜樣人物。
隨著國內第一個“百姓創業致富年度報告”的出爐,人們應該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小生意可以贏得大市場;小百姓照樣可做大生意!
創業致富:
小生意大市場
小百姓大買賣
6年前,“巴比饅頭”創始人劉會平懷揣4000元借款從安徽來上海創業,如今已擁有14家連鎖店,每年盈利60萬元。
曾是建筑工人的農民王紅剛,10年前用200元買了一筐扁豆種子。現在,他的扁豆生意做到上億元,掌控著整個上海98%的扁豆生意。他被稱為“大上海的扁豆大王”。
同樣成功的吳瑩女士曾是下崗工人。兩年前,她靠做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服裝創業,現在已經手握2008年奧運會的訂單。
東北農村出生的張子飚用19年研制出了“玉米特強粉”,把粗糙的玉米面加工成口感好于白面的各類食品,他的企業資產已從3年前的3萬元發展到目前的5000萬元。
還有,在武漢賣“臭干子”創業的雷波,他的“環保型臭豆腐干”現在日銷售額兩噸。
這些“把小生意做成大買賣”的普通老百姓,成了1月上旬“首屆百姓致富經驗交流年會”上榜樣人物。在本次年會上,CCTV-7《致富經》欄目與中國人民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MBA中心共同推出了國內第一個“百姓創業致富年度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泰巖教授稱,當人們為海爾、聯想等一大批中國企業的成功歡呼的時候,許多人在不自覺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創業是偉大的,偉大的事業讓普通平民只能敬仰、不能接近。“這是一個誤解!”他說,創業是極其平凡的,甚至很弱勢的人都可以去嘗試并且成功,“在我們國家的創業英雄族譜中,平民創業英雄恰恰是最薄弱的一章。”
通過研究400多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致富成功案例,研究者發現,目前最成功的行業是餐飲業、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調查還發現,門檻低、資金周轉快的行業是創業者能成功的行業,而創業者的資金來源80%來自個人家庭的積蓄或者家庭借款。
研究者從年齡角度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中國創業成功者集中在25歲到35歲。25歲以下比例小一些,46歲以后有一個很大的下滑。
另外,創業者的性格氣質也起決定性作用。研究者稱,具有較高成功率的性格特征是外向,創業者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強,并且能夠堅定不移地推進業務。同時,敢于冒險的創業者成功率也相對較高。
中國農業大學MBA研究中心付文閣博士認為,普通百姓創業的特點是規模比較小,業務大多貼近普通人的生活。
“雖然涉足的行業五花八門,而且看起來店面很小,又不起眼,在我們身邊都是很普通的東西,但這些人卻能夠做成功。” 他認為,關鍵是“勿以事小而不為”。在北京很多經營食品、賣菜、搞清潔的是外地人,北京人看不起這塊□市場□,可小的東西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市場之大,任何一個小的項目只要耐心開掘都能發財致富,對普通百姓尤其如此。
年度報告:
揭示百姓創業致富經
誰都可以做創業者
在這個崇尚財富的時代,想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但許多人把創業人群想象為“特殊人”。事實到底是什么呢?2004年中國創業致富的調查結果顯示,創業不需要高學歷,也不需要特殊的職業背景,也不講究性別。
1、性別差異
2004年中國創業致富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創業所占的比重高達31.3%,這說明性別差異雖然對創業具有影響,但并不成為創業路上的一道絕對障礙。男性能夠創業,女性同樣也能夠創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