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創業者的心里其實都一直做好了創業失敗的準備,面對僅有百分之幾的創業成功率,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也開始打開創業思路,“創業不一定要做一輩子,有人來收購你的公司,不一定是壞事,雖然你可能不再是大老板。”有創業者如是說。
要說現在全中國一共有多少創業者,估計很難統計,有人說一定超過一個億,不管怎樣,就上海地區10年創業人數增長10倍這個勢頭來看,創業大軍的數量越來越多。
只是,很多創業型的小公司出現得快,但死得也很早。不少年輕的創業者由于只有激情沒有經驗,往往撐不過幾年就放棄。于是,記者留意到,在近幾年,一些年輕人創業后,把自己的好項目賣了出去,不僅僅獲得了不錯的收益,而且把自己一手打造的項目成功轉手,讓其在全新的資金和管理環境里,獲得“重生”。
另有一些創業者,雖然沒有經歷創業失敗的痛苦,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也同樣會面臨企業從爆炸性增長到穩定持續性增長的轉變。此時,“并購”事件開始出現,而企業的領導者也會面臨著轉型——從叱咤風云的開拓者向專業的領導者轉變。
于是,在創業大潮中,有不少創業者漸漸變成了職業經理人。但是,職業經理人在成熟的時機創業,大多能做得順風順水。如此的案例在中國企業界舉不勝舉。而從一個創業者再轉做職業經理人,卻有不小的難度。記者在采訪了一些曾經創業過的經理人后,這些人的觀點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創業者和經理人之間有很多相似的成分,但二者的角色絕對不同,這其中必然存在一個“角色轉換”的問題。
“水土不服”是常態
創業者轉作職業經理人的例子很多,這其中“水土不服”已是常態。一位創始人出身的企業家也曾經分析:創始人的氣質和內心愿望很難使自身轉變成為職業經理人,但職業經理可以成為創始人。
拿國美來說,早在國美內部“黃陳之爭”始初,有觀察者就指出,陳曉不是在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和心態經營國美,而是創業者的心態。
據了解,陳曉創業十余載,創始人的性格和行事模式,已經成了他的一種特質。被國美并購之后,陳曉要從企業創始人轉身成為企業的管理執行者,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極為艱難的挑戰,陳曉在這兩個身份之間的拿捏出現了混亂。
出現同樣“癥狀”的還有酷6傳媒的創始人、CEO李善友。據悉,在李善友離職之時,酷6已被盛大收購,他也從以前的老板轉變成了職業經理人。
然而,轉變為職業經理人后的李善友并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轉換問題,他依舊跟從前一樣,高調行事,對公司的一切都把握在手中。他甚至不計成本地跟古永鏘、張朝陽等比著“燒錢”買版權,然而他畢竟已是個職業經理人。由于無法把握好從創業者到職業經理人的心態變化,李善友最終也只能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酷6視頻網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