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銷運動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故事是一種戰略。這種戰略通過構思精密的營銷活動及恰如其分的宣傳措辭來創造影響力。就在不久前,企業如果要把品牌訊息傳遞給受眾,基本只有一個選擇:單向傳播的大眾媒體,用廣告對大范圍的潛在客戶進行地毯式的宣傳。然而在新媒體時代,游戲規則變了。
如今,幾乎所有企業都能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與客戶直接互動,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服務。過去,消費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企業間無法進行深入溝通,消費者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對自己使用的產品與服務幾乎沒有發言權。時至今日,隨著Facebook、Twitter等SNS社區的崛起,商業世界無可逆轉地進入到一個透明化時代。顧客不僅與公司溝通,彼此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多,正是他們的口口相傳的故事與互相分享的體驗塑造了公司的品牌形象。身處這樣的環境中,管理者們就不能僅著眼于營銷與促成交易,而是要盡可能地努力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
眼下,大多數品牌已開始將社交媒體作為傳播的工具。營銷人員紛紛建立起互動博客,促進品牌與顧客間的交流。在美國,OPEN Forum(美國運通)、Beinggirl.com(寶潔)、myPlanNet(思科)、Fiesta Movement(福特汽車)等都屬于此類網站,企業通過這些網站將參與者的專業知識與創造力融入產品開發當中。對大多數品牌而言,通過這種渠道,它們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大量、一手的客戶意見。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社交媒體在放大口碑傳播效應的同時,導致企業的運營環境充斥著不確定的、可能損害品牌聲譽的新威脅。社交媒體上有關品牌的對話常常是松散無組織的,由版主或網友根據不成文的規定自行發布。鑒于Facebook等媒體的傳播范圍與傳播速度,企業一旦出現任何辜負客戶期望的事件,立馬就能受到聲勢宏大的網絡攻擊。
在此基礎上,許多企業對大的競爭對手防備森嚴,卻容易遭到名不見經傳的小對手出其不意的攻擊。互聯網將大型企業與草根公司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發表評論不再需要傳統的媒體資源,Twitter或個人博客很可能成為這些小對手的陣地。關鍵是,在對企業發起的聲譽攻擊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頭腦冷靜、邏輯清晰,管理者們根本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也沒有時間提前作出反應。換言之,企業在過去對事態的發展總能做到稍許的控制,但如今,它們全無防備,束手無策。雙匯和阿里巴巴,都曾受到網民浩浩蕩蕩的聲討,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韋爾奇把推倒“企業內部的墻”作為消除內耗性競爭、形成企業競爭合力的保證。在這個信息高度暢通的時代,企業要推倒的還包括與消費者之間的墻。任何遮掩或嚴防死守的策略在今天都顯得無濟于事,反而加重了外界的猜疑與好奇。只有建立起穩定的與外界溝通的機制,才能對各種負面消息或謠言進行“免疫”。
值得一提的是,跟不上社交媒體的發展固然危險,但新媒體投入只是企業對消費者“作出承諾”的過程,而最終的品牌塑造必須依賴于整個組織向消費者“兌現承諾”的過程。這種兌現不單需要企業高層的決心,也需要研發、制造、銷售、服務、行政等環節的每位員工的配合,甚至需要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分銷商共同努力,為品牌形象作出貢獻。對于那些始終信守承諾的品牌,SNS能弘揚它們的美譽;反之,品牌便面臨著坍塌的危險。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種管理方法與驅動力量,各個環節相互依賴的要素協調一致,以此打造公司文化與品牌形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