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創新工場又要搬家了。”一位創新工場軟件工程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最近涌進了太多外部項目(非創新工場內部孵化項目),辦公空間更加擁擠了。
這是今年以來創新工場的一個顯著變化。在10月31日的TechCrunchDisrupt大會上,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把這一變化闡述為“由以前大孵化、小投資的模式,轉變為投資領跑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資深觀察家、五季咨詢合伙人洪波含蓄指出,這意味著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在經歷了初期的探索之后變得更切合實際了。“創新工場擁有包括李開復在內來自各行各業的很優秀的人才,他們帶來了許多資源,并且不缺錢,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想做成一個公司也很正常。當然這會面對許多困難。”
從谷歌中國離職后,作為頂級職業經理人的李開復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李開復本身無疑就是個響亮的品牌,因此創新工場自出生起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關注,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對其模式的爭議。
經過兩年時間的積累,李開復和創新工場的步伐明顯加快了,但李開復究竟能否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商業帝國,還不得而知。
轉型做VC?
以“孵化器”模式起家的創新工場要轉型做VC?
李開復第一時間出來辟謠,他在微博上表示,不是降低孵化器,是增強投資。創新工場將繼續幫助創業者,提供投資+招聘+法務+財務+教練全方位平臺功能。
創新工場自成立起就成為投資界和產業界的焦點,這得益于李開復個人的號召力以及“天使投資+全方位孵化”的獨特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創新工場是由管理層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確定創意和項目,建立多個孵化器引導小團隊來實施項目,并進一步成長為獨立運作的公司。“點心”、“豌豆莢”都是這樣的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創新工場成立以來,兩年間已經審閱了超過3700個項目,投資孵化了39個項目和公司,投資金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價值接近30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在創新工場的第一只基金里也有投資非內部孵化的項目,但李開復透露,當時外部項目的比例比較小,大概只占總數的10%。一個客觀原因是,當時資金有限。而現在,創新工場的首只美元基金已超額募集到1。8億美元,以紅杉、IDG為代表的頂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參與其中。“就是這個原因使我們走上了這一步。”李開復坦言。此外,創新工場另一只人民幣基金也即將完成,預計募集7億元人民幣。
“在不久的將來,創新工場還將募集第二只規模更大的美元基金。而具體的數字和日期并未確定。”李開復透露。
“創新工場近期的一些新項目基本上都是以VC身份進入的,比如點點和知乎。其主要的業務已轉向尋求外部項目,投資經理也是全國到處跑,和創業團隊做訪談,跟VC沒有兩樣。”在洪波看來,創新工場的轉型早就開始,其內部孵化出的項目只有“點心”、“豌豆莢”等不多的幾個,更多的還是“野生”項目。
但是,李開復對于創新工場的VC之道也有清楚定位,仍會以投資早期公司為主,并且不會因為資金規模變大就會放棄天使項目。“我們不會去投很大的公司,一定是初期的,可能少到一兩個人甚至什么都沒有,多的也不過十來個人,有一點雛形。我不會特別擔心哪一種會比較好,我會希望這兩種項目都有一樣的成果。因為我們評估的標準是一樣的。”
“大孵化”之困
實際上,創新工場初期過于強調“孵化”功能不可避免地為其發展帶來了一些困擾。不斷膨脹的團隊對于辦公場所、人力資源及法務等方面的需求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大,是創新工場所要面對的最直接的壓力。盡管點心這樣有了規模的公司已經被“趕走了”,但仍有越來越多項目入駐。
但是隨著進駐創新工場的項目增多,李開復也開始發現,這種模式無法吸引最好的企業家進入。
“因為企業家不希望有一個導師來告訴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希望擁有創業公司的多數股份,希望自己可以決定公司的未來。”李開復說。
所以,他不得不在techcrunch大會上承認,“大孵化小投資”的模式是有問題的。“別說可持續發展了,每年的發展都很困難,孵化器需要退出時間,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注入將無力維持。”李開復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但他也強調,這并不意味著創新工場未來就要放棄“孵化”功能。“如果孵化做得好,就會有更多投資人愿意出錢,而更多的運營資本和管理費,反過來也能對孵化器進行擴張和增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