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企業正在成長
2004年,隨著戴維·伯恩斯坦的《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和新思想的力量》和查爾斯·利德比特的《社會企業家的崛起》中文版的發行,社會企業的概念被正式引入中國。雖然民眾仍然對社會企業一知半解,它卻在非營利組織實務界和學術界成為熱門話題。
報告指出,在市場轉型時期,中國的社會政策體制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等領域面臨著種種挑戰。對此,政府逐步采取了以“分權化”和“民營化”為導向的改革措施,即在社會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逐步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決策權,更多地從日益繁榮的市場經濟和社會部門中動員資源,使得社會企業能夠同時從政府、社會、市場以及國際社會中汲取發展的動力。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國有福利機構開始尋求收入來源與服務的多元化,強調通過收費服務、經營營利性產業獲得市場收入。這便為社會企業的興起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過去10年間,中國的非營利部門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43.1萬個,業務范圍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勞動、民政、體育、環境保護、法律服務、社會中介服務、工商服務、農村專業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吸納了社會各類就業人員544.7萬人,形成固定資產1030億元,各類費用支出1094.7億元,社會組織增加值為493.1億元。有學者指出,在目前法律認可的三類社會組織當中,民辦非CYE企業單位具備更多社會企業的特點。此外,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發展迅速,各種論壇、評獎、研究機構、服務機構紛紛出現,CSR業已成為政府、企業界、媒體、公眾、研究者普遍關注的話題。CSR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市場部門與非營利部門間的跨界合作,從而實現商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的雙贏。同時,國際交流與合作也為我國社會企業發展提供了條件。過去幾年間,國外學術機構以及在華國際組織通過論壇、研討會等多種形式介紹了國外有關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家精神的理論與實踐,一些國際機構在培育社會企業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些國際投資機構也開始在中國尋找公益風投的機會。
報告指出,培育、規范和發展中國社會企業對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建設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現實意義。政府可以根據自身國情,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制定推動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之間及其與各利益相關方的協同合作,加強對中國社會企業領域的研究,建立鼓勵、規范和引導社會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宣傳推廣社會企業的概念和成功案例,增強社會企業的社會認知度和信任度,與利益相關方合作,為社會企業提供資金、信息和能力支持,培養年輕一代的社會企業意識和建立實踐機制。
了解社會問題是社會創業的前提
在李家華看來,中國現在的社會問題是由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造成的。接下來,中國還面臨城市化進程的問題!爸袊F在的城市化叫‘淺層次城市化’,是物的城市化。接下來,中國面臨的深層次城市化核心,就是人的城市化!崩罴胰A說,“在城市化中出現的最主要矛盾,一是就業問題,二是貧富懸殊!
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只依靠政府,也不能依靠市場,唯一的路徑只有靠創新和創業,這就需要大量的社會組織來幫助解決社會矛盾,商人的價值也同時凸顯出來。在此背景下,創業教育應重視加強對社會創業的強調,高校KAB創業教育教材中也已加入社會創業的章節。
李家華認為,創業教育要提高指導學生創業的層次,設定社會目標作為創業的目標。要引導學生以觀察社會問題為前提,培養社會意識,并參與社會活動,通過參與去體驗、發現和經歷,比如通過志愿服務等途徑去關注和理解社會問題,以此提升社會能力,形成社會貢獻。
最后,李家華呼吁,中國的創業教育需要政府更多關注創業的社會價值,需要企業加大對社會項目的支持,也需要學校擴展社會創業教育的內容。希望青年創業者以社會創業為目標引領創業活動!皠摌I需要文化。我們呼吁建立一個社會創業、商業創業共同繁榮的社會文化!崩罴胰A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