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在意結果?
實際上每一次“以小挑大”背后總有一個人如何在意結果,以至于試圖讓每次理解都能“變味”。面對這種小公司敢于“VS帝國”的勇氣,究竟誰更在意結果?過度關注結果者“過度在意”背后,究竟會隱藏什么更深的原因。
就在最近不久中,一場“imo抗議騰訊企業QQ不正當競爭”事件,成為了互聯網上又一次典型的“以小挑大”的PK案例。在事件發酵過程中,企業QQ試圖阻止imo在發布會上的“騷擾”,并似乎更希望這個事情更早有一個結果。為什么企業QQ會這么在意imo,甚至還不惜在之前競爭過程中動用“非常規手段”?
事出有因,企業QQ在宣傳上每月動扎幾百萬的高投入,并直接讓自家的產品收益,反而讓以“免費模式”為主的imo搶到市場先機。二次營銷機會被阻擊掉的主要原因,還源于兩家企業通訊廠商的商業模式的巨大差別。一向采用收費模式的企業QQ,遭受到橫空出世的“免費模式”沖擊,大量用戶群向不需要花一分錢搭建CYE企業通訊平臺的imo傾斜。甚至,有人這樣算了一筆賬,騰訊企業QQ動輒每月數百萬的“豪邁促銷”,最終可能僅僅只有其宣傳“影響人群”的20%動手買單。
潛在用戶群流失嚴重的企業QQ,迫在眉睫的希望局勢能得到逆轉。但手里可用的牌并不多,于是“非常規手段”成為其最不小心打出的一張錯牌。“抄襲imo創意、通過百度推廣劫持imo,以及企業QQ動用‘水軍’抹黑同行”,這讓事件的另一方imo備受困擾,被逼無奈之時,憤然舉行抗議。但這一舉動,卻遭遇另一股暗流的曲解,在一些人看來,這似乎是imo借企業QQ“上位”的“炒作”。“以小挑大”的變味理解,再度被上演。這個時間中,究竟誰是結果的“在意著”?誠然,理虧者或許多少扮演了這場發生在“幕后曲解事件”主導的身份。
樂此不疲的炒作與自救
有大公司存在的行業,就一定有這種你叫“炒作”,我叫“自救”的聲音,這本是市場中彼此企業相互維護自我利益的角逐,也是市場中應有的現象,不應該以“曲解”的眼光去看待這樣的事情,就像當初沒有僅有幾個人的小公司微軟向IBM的挑戰,就沒有如今的微軟帝國。當互聯網迎接這些“新鮮血液”之時,當初這種彼此實力上看抗衡,其實是一個行業的“看點”,而不是所謂的被曲解的“炒作”。
在眾多“小公司挑戰大公司是炒作還是自救”的博弈中,如今的IT巨人——微軟的成長經歷似乎應該說其中一個“典型縮影”。從因DOS與IBM之間的官司到一舉成名,到之后與蘋果的“肉搏”間隙,“借勢”推出windows1.0圖像界面系統,并為日后的windows輝煌開創根基。幾乎微軟的成長史上,每隔幾年都會有這樣一兩個耀眼“炒作”,成為其成長的一部分。但沒有曾經弱小的微軟,與曾經的大廠商蘋果、IBM的勇敢對抗,或許如今也就不會存在微軟那不可限量的輝煌。
在如今信息傳播速度被提速數十倍的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后起之秀,會面對傳統強者的“阻擊”,正因為此“炒作與自救”的爭論必將樂此不疲的爭論博弈下去,并成為這個時代互聯網文化的一個“標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