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公關:敢作敢當是法寶
出了事故,搪塞、推辭、逃避,非但不會息事寧人,反而會愈加把事件的危害性擴大。做企業會遇到不同的經營危機,如何化險為夷,最關鍵的是責任和擔當。
今年的3.15晚會,麥當勞“不幸中槍”。經過記者暗訪,曝光了麥當勞的一些問題。新聞一出,麥當勞在最短時間(一小時內)就發布了“道歉聲明”。雖然不少客戶還是對麥當勞頗有微詞,但更多的網民卻把麥當勞事件轉換成“整個食品安全”問題。并有不少網民提出“麥當勞要比那些使用地溝油的餐飲行業更干凈”,甚至有網民認為麥當勞不應該這么急著道歉,他做的并不過分。
一場危機,在麥當勞的閃電道歉中,大事化小。要知道通過3.15曝光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會元氣大傷,但麥當勞幾乎“毫發無損”,甚至還做了一次扭轉局勢的非常成功的“事件營銷”。
在毒膠囊事件中,修正藥業前兩天也發表了道歉聲明,這個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出了問題,道歉并不會讓企業損失什么,反而會讓一些明智的消費者看到真誠和責任。如果一家企業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他又拿什么證明自己能生產出讓客戶放心的產品呢?
有企業會擔心發布道歉聲明是否會將責任據為己有或加重消費者的討伐,這種擔心只是“杞人憂天”。在修正發布道歉聲明,并采取召回等一系列應對措施后,已經讓一部分消費者減輕了憤怒和反感,而且當這次危機事件過后,極有可能會趨于往態(恢復之前的聲譽)。
做企業,就是做良心
毒大米、地溝油、假雞蛋、毒牛奶…..在利益的驅使下,在責任的麻痹下,在監管的失察下,在處罰的輕責下,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開始鋌而走險,試圖以僥幸之心逃脫良心的譴責,但這種行為無異于作繭自縛。世間沒有不透風的墻,前期的收益,只能是暫時的。天道循常,如果忽視了消費者的利益,如果將消費者作為“實驗對象”,就像種下的惡果一樣,終究有一天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并承擔超乎尋常的后果。
做企業就是做良心,如果有一天良心“丟”了,最終為此買單的代價可能會“滅頂之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