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在MBA的課程設置上,香港中文大學在哪些方面體現出本土化?
黃德尊:我們在MBA的課程設置上聘請的教師一般多年扎根于珠三角企業,做一線的研究和工作。比如說,我們請到了銀監會的前主席教授有關中國的銀行與金融課程,并定期帶學生到珠三角進行參觀與學習,探討未來銀行的運作模式。
此外,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創新研究中心BiG(Centre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主要與珠三角地區的新興企業聯合在一起,研究創新的技術。商學院目前關注的不僅僅是產品創新,還有如何推廣成功的、創新的商業模式。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兼顧本土化與國際化。在全日制MBA 課程中,我們有80%的學生來自香港以外的18個國家與地區,學員構成非常“國際化”。為了培養學生在創新上的國際視野,學校積極加強海外聯系,每年學生都會有一周的時間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參觀,吸收創新創意的知識,今年還去了俄羅斯圣彼得大學。商學院目前正在與劍橋大學談一個有關高科技管理課程的合作項目,來幫助提高學生的創意創新。
《21世紀》:您認為,香港的商學院的基因中如何體現出本土化的優勢?
黃德尊:對中國商業知識、智慧的了解是香港的商學院最大優勢。將歐美的管理理論、模式直接照搬到中國極易“水土不服”。這里面不光存在著文化與法律體系的不同,還有中西方商業模式的差異。此外,中國的政企關系比較密切,而歐美的則比較分開。
另外,由于整個亞洲地區市場不如歐美市場發達,公司結構也不盡相同,歐美多為單一業務的企業,而中國的集團業務涉足廣泛,管理方面比較復雜。海外企業要想進入中國,必須足夠了解內地的背景及制度上的差異化,如果沒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將很難獲得成功。
目前,海外商學院缺失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香港的商學院很了解這種差異,且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都很國際化,會讓更多國際化的教授進入這個圈子,一起探討中國的商業模式。
《21世紀》: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在探尋與內地機構的創新的合作模式上,做出了哪些措施?
黃德尊: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與內地緊密連系,不斷深化合作關系,目前與深圳市政府已達成合作協議,將于2013年在龍崗區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大力拓展本校在中國商學市場的影響力。
深圳校區的商學院會設置符合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熱門專業,包括金融、會計、風險投資、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物流、供應鏈等專業。在師資上,除會向全球招聘教師之外,還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本部派出師資,不少教師將同時肩負深港兩地的教學任務,以確保深圳學院保留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傳統。
如何在中國現有的商業環境下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商學院未來關注的重點。香港是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但缺乏足夠的實體經濟支持,深圳校區商學院的設置希望能促進香港與內地企業,特別是珠三角的制造型企業有更好的互動合作,達到“虛實結合”,在合作中實現創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