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優品:從團購網站轉型B2C
2010年3月團美網誕生,這是聚美的前身。2011年6月,團美上線商城頻道,標志團美由團購轉型為化妝品B2C,隨后域名亦由tuanmei.com轉為jumei.com。
轉型時間距離公司成立:15個月
轉型背景:
1、市場大環境。2011年時,化妝品在互聯網銷售收入上已經排名第三,但是還沒有一個垂直領域的巨頭產生。而團購市場在2010年到2011年崛起了大量的公司,“千團大戰” 嚴重腐蝕了團購市場的盈利前景。
2、2011年3月左右,團美拿到紅杉千萬美元級別的A輪融資。據媒體報道,當時紅杉計越問陳歐:“你們做的到底是傳統B2C還是團購?”
紅杉等資本力量或許推動陳歐對團美下定決心進行轉型。
驅動力:創始團隊與VC結合實際情況的共同判斷
現狀: 據稱,2011年,聚美優品營業額達到了將近10億,相比2010年,成長近15倍。
58同城,從分類信息網站到開放式本地服務電商平臺
成立于2005年底的58同城截止2012年7月已經成為僅次于Craigslist、全球排名第二的分類信息網站。
最近,58同城CEO姚勁波對媒體承認,58同城要“讓用戶從單純的看信息轉變為到58同城交易,而且這個交易是可控的”。7月前后,攜程、酷訊、聚齊等企業產品與服務已入駐58,58還上線了支付擔保和同城快遞服務。
轉型時間距離公司成立:近7年。
轉型背景:
在廣告收入之外,58同城需要為自己的大流量尋找新的變現方式。這兩年,分類信息網站,以58同城與趕集為代表,砸錢大打廣告,消耗不少現金。雖然58PK勝出,并獲取了大量流量,(iResearch 和百度指數的數據顯示,58同城的網站訪問流量已達到日均1000萬人次,加上移動互聯網的數據,每天約有1500萬人次登錄訪問),但是廣告收入顯然難以覆蓋其包括營銷在內的成本支出。
而同時,58同城已完成了足足四輪融資,又遇資本市場冷風。面對依然沒有盈利的狀況,不管是要上市還是要做第五輪融資,58都需要尋求一個新概念或新模式。
如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所說:58同城轉型一方面源于營收規模化的沖動,另一方面也與投資人需要高回報和支撐估值有關。
驅動力:利潤模式與估值不能平衡,流量找不到變現方式
現狀:轉型中。
樂淘網:由B2C電商轉型為鞋類品牌商
這不是樂淘的第一次轉型了。樂淘由畢勝于2008年5月份創辦,2008年上線剛上線時的主攻的是玩具市場,2009年8月正式轉做鞋類B2C,2012年,樂淘轉型鞋類品牌商:連出5個鞋類自主品牌。
轉型時間距公司成立:1年、4年
最近一次轉型背景:
1、垂直類網站的死穴。業內分析,垂直類網站發展有三座大山:一是毛利率過低,平均只有10%;二是營銷成本太高,只能靠砸大量廣告購買流量,做不到精準營銷;三是重復購買率很低。
在京東、天貓等一線B2C要么攜資本、要么攜流量的強壓之下,像樂淘這樣的二線渠道商生存發展之難可想而知。
以至于2011年第四季度,畢勝曾公開嘆息:“電子商務是一場騙局,高成本、低毛利和盈利無望。”
2、配合第四輪融資。大約在2011年底、2012年初,樂淘完成第四輪融資。據樂淘方面的說法,這一輪是“幾千萬美元融資,但領投方及金額不便透露,老股東跟投。”
顯然,在樂淘虧損、B2C盈利無望的前提下,樂淘要繼續獲得資本注入,需要有新的發展思路與概念,于是轉型。
驅動力:產業環境惡化與資本新需求
現狀:樂淘轉型才走出了第一步,前景怎么樣,還不好說。電商觀察員魯振旺對虎嗅說:“鞋子的渠道成本比較高,搞自有品牌可以獲取高毛利,至少在5成以上,這相比樂淘過去的10%左右的毛利率有了明顯提升,可運作空間更大一些。”但是,凡客也是做品牌的,現在一樣巨虧……自有品牌電商也不是一條好走的路。祝樂淘好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