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品牌,重要的不僅是質量好,更要穩定。中國企業一定要注重這個問題。
無論去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轉悠一圈帶點紀念品回來,要找一個非“中國制造”,還真不太容易。
日前,南都記者聯合國際電子商務平臺環球市場集團向美利堅出發,直擊“中國制造”在發達國家當地市場、華爾街股市、外媒、超市貨架、街談巷議中的種種形象。在采訪中記者獲悉,“中國制造”雖然已滲透到美國各大城市各個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終處于產業鏈條“微笑曲線”的最底端。多位在美國艱難打江山的企業家告訴南都記者,自有品牌太過稀缺,不受認可,亟待崛起。
在美中企“中美通”營銷人才稀缺
中國制造在美國的身影多是“開設辦事處”、設立辦公室,很少能做到以自有品牌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浙江萬向集團美國公司是為數不多的一例。萬向集團十多年前就布局美國市場,在美開設并收購工廠、直接進入當地汽車產業鏈。萬向介紹,在美國每3輛車中,就有一輛使用萬向生產的汽車零部件。
錯過黃金起步期的匹克運動公司就沒這么幸運。談到市場占有率,匹克運動美國公司總經理粟佳告訴南都記者,“我們的目標是緊隨耐克和阿迪達斯之后,以高性價比和個性設計瓜分非主流市場。”該公司在美國有自己的專賣店,范圍有限的銷售網絡,也有N BA簽約球員。下一步計劃是推出自己的營銷模式和美碼設計,努力擠向上游。
讓人意外的是,人力成本的變化之快已經超過大部分國人的預料。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裁倪頻說,“在中國來的人力成本已經比美國要貴。因為上升幅度太快,特別是管理層,而美國這兩年相對平穩。好的制造公司總經理可能要兩三百萬人民幣一年;美國20萬美金已經很高了。”
這一現象直指中國制造業一大掣肘,即深諳市場規律、美中文化差異和消費者心理的高級營銷人才稀缺,因此“奇貨可居”。
美國本地音響制造商N V X還指出了中國制造商的一些掣肘,“出于保護技術和保密配方的需要,我們需要忠誠的后備代工工廠,而中國合作廠商在這方面的舉動曾令合作受阻。”N V X負責人透露,相比之下,印尼的生產商會很好地履行技術保密協議,而且工程師的技術認可也更有保障,因此印尼制造會貴過中國制造。
國際電商:中國制造“DNA不純”
“中國制造目前的困境是整條產業鏈沒有形成格局分明的梯度和層次,可謂 魚龍混雜 ,好的產品沒有脫穎而出,雜質產品也還能分一杯羹。”環球市場集團總經理胡偉權對南都記者說,也就是說中國制造的D N A就還不純,沒有打出好名聲。
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質量一流、物美價廉早已聲名在外,卻還落得一個“D N A不純”的結論?不少制造商難免感到委屈。環球市場集團的做法是集合中國十萬制造商的力量,設立“優質制造商聯盟”,將中國優質制造商群體呈現。
中美總商會也向南都建言表示,整合自身制造團隊,延伸既有的營銷模式,抱團出擊,挺過這個階段,提升整體形象,中國制造的“大魚小魚”才能共同受益。
“制造業的終極發展最終是要會回歸本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用于做精做透行業,增加利潤,專業化、縱深化是未來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方向。”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經濟學教授里皮告訴南都記者,越來越多在外國留學的人愿意回到中國發展,這反映了中國制造和中國經濟吸引力正漸長。
先行兵建言:按當地規矩出牌
低端制造企業面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企業利潤越來越低,另一方面要增強創新能力,需要花費資金。但成功玩轉資本和研發的企業總是少數,埋頭苦干的中國制造企業并未躋身美國商業世界的主流,似乎總是耕耘大于收獲。
萬向集團美國公司作為在制造業剛剛萌芽迸發之時就進入美國市場的“先行兵”,向南都記者建言說,“大家都在談困難,我的感受是沒有那么難。你要堅守的就是入鄉隨俗,接觸當地官方,在當地設立研發部門研究消費者群體,按當地的規矩出牌。一心琢磨如何走捷徑,往往付出更大的代價。”
“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不會在意產品在哪里制造,按哪個標準制造才最重要。”志高空調美洲公司總經理王偉告訴南都記者,因為制造完成之后的品牌輸出、質量驗收、營銷渠道等環節,才決定著產品以何種“血統”、“身份”出現在貨架上。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商開始減少甚至取消“貼牌”的做法,并大舉進軍ISO 9001、U L(U nderw riter LaboratoriesInc.保險商試驗所)等各種名目繁多的國際認證。
“近年來U L接受的中國企業認證申請呈倍數增長,已經超過2萬個。而且成功獲批的企業也在增多,這對中國制造來說是一個好現象。”U L消費安全部門主任John Drengenberg告訴南都記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