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美總商會會長任劍浩
中國的優勢仍然明顯
中國制造附加值仍太低
南都:目前很多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大范圍投資,總體來說成功率怎樣?外界對走出去的中國制造持什么態度?
任劍浩:中國很多企業在美國投資,有不少失敗的例子。文化上的差異是一方面。很多中資企業不明白美國的相關操作問題。美國的法律,很多是不能用中國的方式來解讀。
中美總商會持續在做一些項目幫助中國企業,也跟芝加哥市長簽訂一些協議,扶持中資企業發展。可惜,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很多投資股權分散,市場運作、決策機制還不是很完善。
南都:中國長期超過8%的G D P增速一度贏得“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美譽,但現在國際環境比較困難,中國經濟的高增長還能否維持?美國在其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任劍浩:中國政府對于經濟是有很大影響作用的。我認為中國經濟有四個支持,一是出口,二是外國直接投資,三是中國內部固定投資,四就是內部消費。過去最主要是出口,出口也引致了Cye國際投資。但因為環球經濟和房地產泡沫,現在出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附加值低,沒什么利潤。而且中國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美國公司開始去越南、印度等成本可能更有競爭力的地區。將來中國經濟可以有8%的增長,但這8%的增長不會是在出口上,可能是靠固定資產投資。
中國一定要改變出口,要制造自己的品牌,將附加值提高,將錢投入到發展研究,問題是現在很多企業不會投入研發,而是靠政府支持。做研發靠政府是沒有什么經濟效率的。
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如果沒有美國,中國可能會有貿易赤字,因為韓、日、德從中國賺了很多錢。美國經濟穩定了,對中國出口有好處。但中國生產能力太多,附加值卻太低。所以中國應該跟美國合作,利用美國的技術,使中國的企業真正實現國際化。
中國品牌并未打入美國市場
南都:中國政府要求當前應平衡貿易地位,“增加進口”特別是高科技方面的進口。這方面美國的態度如何?
任劍浩:一下子平衡貿易是不可能的,這一二十年只能讓貿易差額的距離不這么大。美國很想把技術賣過來,中國也很想買,但問題是,雙方對如何操作并不清楚。第二,以前對知識版權注重得不夠,這給美國企業留下印象,認為賣技術給中國風險非常大。這方面就要求一定要有中國政府依據中國和國際的法律來保障,讓條例得到執行。
目前美國正值大選年,國際關系也比較微妙。所以今年中國企業壓力會很大。美國制造業10年前做過的一項調查,51%的企業說會面臨中國問題,因為中國將一些素質低,價錢便宜的物品出口到美國,令美國的制造業下滑。
南都:中國制造自己的品牌在美國的銷售和市場覆蓋的情況是怎樣的?
任劍浩:中國過去在國際品牌中是沒有怎么見過,通常人們一聽都是青島啤酒,或者茅臺。近幾年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外界對中國品牌開始認識。中國制造做了很多成績,海爾就占有美國70%小雪柜的市場,但是它的附加值也很低。美國家電幾乎70%、80%都是中國產品,現在很多天線塔都用華為、中興,但是中國的品牌并沒有打入美國市場。很多還在做貼牌。
另外品牌起名是很重要的。像韓國人日本人都能讀T oyoto,簡單上口。L G很流行,它原名叫luckygold star———幸運之星。完全賣不出去,因為這個名字給人的形象是非常低檔的品牌,后來改稱L G,而“LifeisG ood(美好生活)”成為它的別稱,提升了形象檔次。其實這就是一個營銷策略。
進入市場也要看把握時代的機遇。舉例說,日本打入美國市場是一個運氣,第一是石油禁運,日本車身小,省油。然后美國人發現它質量很好。
來自新興市場的挑戰
南都:現在中國自有品牌在美國發展,附加值都不是很高,他們是不是可以先以低價覆蓋市場,再提高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任劍浩:市場不是那么簡單,但這是一個可以打入市場的計劃。一個成長中的社會最重要的是中產階級,消費力最大的也是這個市場。美國最成功零售商沃爾瑪,就是以低價服務中產階級,所以在中國有可能成功。創造品牌,重要的不僅是質量好,更要穩定。中國企業一定要注重這個問題。
南都:美國競選年,政府表示希望“制造業回流”,這對中國制造會有怎樣的沖擊?
任劍浩:美國制造業回流并沒有真正造就很多新的制造業。回流有幾方面,現在美國的生產能力、效率比以前更好,更加自動化,所以這種制造業是比較高端的,生產成本更低。中國的成本低是靠勞動力。美國提回流不是因為政治壓力而是因為經濟壓力。
回流還有一個原因,現在的產品精密度越來越高,有些在中國做不到或效率低的,要拿回美國去做。但中國的優勢仍然明顯。資本是逐利的,市場只會選擇最經濟的一方。所以中國制造很多方面的成本優勢還是優于美國。另一方面,中國也面臨諸如越南、巴西、印度這些國家的挑戰,他們根據20年前中國的模式正在吸引外國投資建工廠,所以是中國制造的挑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