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9月29日慶祝新中國成立63周年的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所說:“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每個中國人都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倍袊I、制造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更是讓人心動。2010年,中國拾起160年前丟掉的榮光,重返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從傳統的茶葉、絲綢、瓷器到今天的手機、臺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彩電,中國在新世紀登上又一個巔峰。
新世紀之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借助入世紅利,再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所釋放的生產力與活力、積累多年的人口紅利和外資的大舉進入,中國先后超過德國、日本、美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等制造業中心欣欣向榮,產業集群興起,中國22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創業難,守業也難,位居第一,如不能審時度勢,順潮流調整,前面也并非一片坦途。
2012年來,外有歐債危機,內有經濟降速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出口疲弱,經濟效益走低。1至7月,工業出口交貨值僅增長6.6%,同比回落12個百分點。官方PMI指數8月份降至榮枯線以下,新訂單等指標顯著下滑,預示更大的經濟風險。
堪稱中國民營經濟風向標的溫州,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位列全省11市之末。溫州制造業面臨高房價、高人工、高稅費、低技術、低利潤的困境,一些企業主熱衷于資本運作,產業空心化,實體經濟凋零。
與此同時,中國保持多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高增長也出現放緩勢頭,耐克、西門子、克萊斯勒等國際巨頭將生產線遷移到其他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和地區,“墨西哥制造”、“越南制造”、“印尼制造”等風頭越來越勁,“美國制造”也重新崛起。
“中國制造”還能保持競爭優勢、持續為國民增加財富嗎?
表面看,工人工資的大幅上漲,土地價格的走高及原材料價格的高企削弱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中國房地產調控、歐美經濟低迷又減少了對“中國制造”的需求,造成企業接單難,或接單做不下來。
究其原因,中國制造業的根本軟肋在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大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下游,抗風險能力差。
今天的國際競爭已進入到全新的產業鏈競爭。在產品設計、加工制造、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七個環節,中國制造業大多處于附加值最低的、浪費資源的、破壞環境的制造環節,而其他有價值的環節基本都掌握在歐美公司手中。
據統計,中國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每年專利發明數占世界不到3%。產業惡性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對外依存度高,產業集中度低,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障礙。
“中國制造”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轉型升級再造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其痛苦程度將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首先是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博教授接受采訪時說,隨著經濟的起飛,人工、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必然上升,但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高于成本的上升速度,中國制造仍然具有優勢。中國自2006年起將創新作為國家戰略,但中小企業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三缺狀態,如何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技術、創新平臺、人才等便利條件,仍有待解決。
其次是調整產業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曾對記者表示,調整產業結構不是全部向高科技產業轉型,而是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核心技術的缺失;堅決淘汰落后產業;此外還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物流、工業設計等與制造業相關的產業,延長產業鏈。
再次是善待制造業。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最近在一次研討會上表示,希望采取大規模減稅政策,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讓企業輕裝上陣進行結構調整。還有專家表示,應切實落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政策,打破“天花板”;制定傾向于實體經濟的金融政策,鼓勵民間資本繼續留在制造業擴大再生產。
眼下,中國制造業的下滑尚未見底。張燕生表示,中國面臨的問題是轉型之痛,這將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也是一種創造性毀滅。如果現在就開始加大調整力度,就能贏得長期增長的潛力。他認為,未來五年至為關鍵。
“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進行艱苦探索,但任何困難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溫家寶昨天在人民大會堂的講話擲地有聲。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也同樣不可能一帆風順,但轉型已經開始、調整正在進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