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很容易對自己設計的產品產生代入感,你會很容易知道如何使用和交互,但是如果能突然把自己變成一個完全不懂網絡的菜鳥,你所看到的產品就是另一個模樣。
Jamie, 我要做一個平臺,讓買家和賣家可以在上面自動媒合。
工程師創業者最常跟我提的就是這類型的創業構想。然后我會問他,那請問賣家如何知道要來你這個平臺賣東西?或者買家如何知道要來你這個平臺買東西?他會回答:“我會鋪天蓋地用力的推廣。”好,你接著問,好不容易拉來了一個賣家,卻沒有他的目標客戶。回過頭去拉了一些買家,卻沒有他們想買的商品,怎么辦?這時他的回答往往是:“運氣應該不會這么差吧。”
事實上,運氣就會這么差。從工程的角度來看,蓋一個網路平臺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就算你的程式功力不怎么樣,網路發展近20 年,市面上早就累積了無數個你可以拿來運用的套件、模組。問題是,這么多工程師在創業,這么多人都會做平臺,為什么真正成功的卻很少?你可以說大家的運氣都很差,也可以說其實都用錯了方法。
當5945 呼叫師傅兩年多前加入第一屆appWorks 育成計畫時,他們想的就是一步做成平臺。那時RedBeacon 剛剛在美國獲得TechCrunch 比賽的冠軍,提供的服務是一個“居家修繕師父”的搜尋引擎。 5945 的兩位創辦人心理打得如意算盤是,Google 在臺灣的水電行資料搜尋做得非常差,他們只要把這塊做好,就可以像Google 一樣靠賣搜尋廣告賺大錢。所以兩個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騎著摩托車跑遍臺北市大街小巷,一家一家的把水電行的資料搜集了回來。 (當我跟他們說Google Maps 有街景服務時,兩個人臉都綠了。)
好不容易把強大的“5945 師父搜尋”做了出來,他們卻發現使用者根本不買單,沒有人要來這里搜尋師父。用力推廣了一年,搜尋量還是一點起色也沒有。更深入的研究后發現,光是找到師傅的聯絡方式,根本沒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問題。電話打過去常常沒人接,接起來了師傅沒空,打了10 通電話好不容易約到一個師傅,來了之后還要喊價報價,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樣才是合理。
就在這時候一封客服信給了他們靈感,email 里說:“我真的很忙,你可以直接幫我把師傅找來嗎?”這封信讓5945 體會到消費者要的根本不是“強大的師傅搜尋引擎」,消費者要的其實是“誰來幫我把馬桶修好」。想通了這點,他們把整個服務大Pivot,從“搜尋”改成了“需求單”。從此之后,消費者只要填表把需求說出來,5945 會想辦法幫他們解決所有后續的聯絡、追蹤問題。
改成這樣的服務方式后,5945 得到了Product-Market Fit,不僅網站開始經歷瘋狂的成長,每個月的需求單量也都上升超過30%。雖然每一單他們必須要辛苦的處理、聯絡、追蹤,偶爾還會出現棘手的客訴事件,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累積了非常扎實的Know-how,12 個月超過1,000 張訂單下來,幾乎什么居家修繕會出現的問題,他們都處理過了。
拿到了這些實際Know-how,他們再回到設計桌上,把學到的東西化為功能,在日前又推出了5945 呼叫師傅2.0 平臺,我想這一次,已經擁有既有的客戶與師傅,再加上對修繕媒合的深入了解的他們,絕對會比第一次成功很多。
如果5945 的故事能夠教我們什么,那就是真正的“平臺”,其實是從案例累積出來的。當你還沒經手過足夠的案例,制作出來的平臺當然會過于理想化,也往往會離賣方與買方想要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開始,比較好的方法是放棄直接做平臺的想法,先想辦法積累實際媒合的經驗,等到這件事情做得夠多了,你自然就會知道如何變成一個平臺。
先從 0 到 1,才能從 1 到 100。創業,往往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最后,恭喜5945 找到了他們的1,也祝福他們接下來能順利的從1 慢慢前進到2, 3… 10… 20… 50…, 98, 99, 100,加油了Team 5945。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