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國地下經濟活動伴隨著大量國有資產流失
由于發達國家早就完成了私有化,因而地下經濟活動帶來的損失僅僅是稅收,而我國在損失稅收的同時還伴隨著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最遲在上世紀80年代,除法國以外,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大多完成了私有化。在嚴厲得近乎苛刻的公開監督下,所有的國有資產都以標準的市場化方式出讓。相反,在目前的轉軌期,我國的國有資產出讓卻極不規范,極易成為少數強勢群體巧取豪奪的對象。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一塊“蛋糕”,處在“地面”上的國有資產先后通過諸如 “承包”、“買斷”、“收購”、“上市”、“持股”、“合資”、“破產”、“置換”、“重組”等方式被轉入“地下”,大量的公共財富落入私人囊中,而這一過程的完成也十分“隱諱”。在現實中,成為地下經濟牟利工具或來源的礦山、廠房、機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原材料及能源等有形資產是國有的;演藝、體育明星和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出名賺大錢是國家花重金培養的;專家、學者、教師等有大量出書、講演、講課、補課是因為他們有背靠官方學術、教育機構等無形資產的品牌影響力;國企高管人員利用信息不對稱把優質資產轉移到了個人或家人名下,或者以象征性價格獲得國企股份,再在市場上變現獲取暴利,所得收益不納稅或象征性地納稅;大量資產租賃的收益也被個人或部門拿走,而國家卻沒有得到這些資產增值的任何收益。
五、網絡地下經濟黑色產業鏈日漸成型、規模迅速膨脹
網絡地下經濟是指所有通過網絡犯罪手段獲取經濟利益的形式,網絡地下經濟包括病毒木馬交易、惡意漏洞利用程序交易、用戶虛擬財產交易等方面。
首先,網絡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即時通訊、網絡游戲等溝通娛樂類應用用戶規模均超過3億。而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銀行等電子商務類應用也穩步發展,截止到2011年年底,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1.94億人,使用率提升至37.8%。網絡地下黑市無論發布信息量還是參與者人數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1年至少有9.27萬人參與地下黑市,并發布了10萬多個主帖、38萬多個帖子,而2006年中國網絡地下經濟參與者僅有6280人,5年時間規模竟增長了15倍。
其次,各種網絡犯罪迅速增長。各種網絡犯罪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地下經濟,中國互聯網信息安全地下產業鏈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互聯網安全威脅整體造成損失達53.6億元,危害到11081萬互聯網網民和105萬個網站。卡巴斯基研究顯示,近年來針對網銀的攻擊量在不斷增加,截至2012年7月,中國有20多家銀行的網銀曾經遭受惡意程序攻擊,今年7月網銀木馬對整個大中華區的攻擊將近12000次。針對網銀盜竊刷卡,公安部“天網-2011”打擊銀行卡犯罪專項行動中共破獲案件2.4萬余起,挽回經濟損失4億元。此外,手機的安全威脅也在增加。據網秦最近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全球手機安全報告》,2012年上半年查殺到手機惡意軟件17676款,相比2011年下半年增長42%,感染手機1283萬部,相比2011年同期增長177%。
最后,網上黑色產業鏈日漸成型。目前,中國互聯網信息安全地下產業鏈已發展成真實資產盜竊、網絡虛擬資產盜竊、互聯網資源與服務濫用和黑帽 (即對網絡進行攻擊破壞或竊取資料)技術工具培訓四大部分數十條贏利鏈條。各產業鏈之間相互依賴,其中黑帽技術工具與培訓產業鏈作為整個產業鏈的根源,為其他產業鏈提供了技術基礎;而互聯網資源與服務濫用產業鏈則為真實資產盜竊、網絡虛擬資產盜竊這兩大產業鏈提供了網絡資源條件,產業鏈參與者均可取得現實社會中的不當利益。在每個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有黑客或黑客組織專門負責,分工協作從廣大用戶身上獲利。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大量隱藏在互聯網陰暗角落中的地下黑市,成為不法分子非法商品、非法服務的交易平臺和通訊平臺,是地下產業鏈賴以運轉的聯系紐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