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是種什么商業生態?
我從去年年頭開始一力看空新浪微博的商業價值,寫過我自己也記不清到底有多少的壞話。新浪微博自身極難盈利。我一位朋友用地鐵站的比喻來形容微博:在地鐵站里人流如織,但要想在地鐵站里搞出個大買賣,沒見過。歸根到底,地鐵站里人們行色匆匆,而在微博里,那叫“圍觀”,低卷入的代名詞。
但我這位朋友沒有否定地鐵站的價值。因為我們通常會看到在地鐵站旁邊,則生機勃勃得多。比如大型賣場,比如成片居民小區。想要依靠地鐵站發財,不是沒有可能。關鍵是你得有扇門,把人流引到那個地方去。
其實阿里做這類事挺有經驗的。淘品牌孕育出一些不錯的商家,阿里便入股投資了其中幾個。微博的商業模式并不在微博里,而在依靠微博的周圍。新浪微博投資了一些企業,我這位朋友的站點,新浪也是投資方。這種做法,可以視為先打造一條其實沒啥攻擊力的旗艦,然后圍繞在旗艦邊上開始布局,最終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艦隊。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有一個主營QQ業務的騰訊公司,但QQ本身不賺錢,于是這個公司也不賺錢。然后在這個公司周邊,有著做虛擬衣服道具的公司,有著搞網絡游戲的公司,還有一大堆做各種工具的公司。這個形態看上去不錯,很有戰斗力。
這種形態理論上的好處是:降低生態中各家公司獲取用戶的成本。對網絡服務公司而言,如何降低這個成本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社交網絡興起以來,所謂開放平臺,說穿了就是降低獲取用戶成本。如果行的通,那么就可以在一個用戶身上反復兜售各種服務,提高ARPU值。這種做法,騰訊似乎已經趟出了一條路。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即便騰訊,基本上也只是在用戶的娛樂維度上反復兜售了一些東西。騰訊這兩年出手頻頻,搜索也好電商也好,但起色都不大。事實上,一個用戶自己很清楚的一點是:有些東西我會向A要,但有些東西我就是會向B要,哪怕A也有。這種固執的念頭,讓商業公司十分痛苦。
微博將踏上封閉之路
微博如果有一個生態,會不會降低用戶獲取成本呢?早期的確會,但隨著用戶的成熟,變得日益困難。我們推想一下早期的社交網站是靠什么網絡崛起的?對,電子郵件。很多用戶都收到過所謂來自朋友的邀請郵件,一開始會積極響應,但這種招數擱今天,怕是反響不大了。
微博上的各種應用同樣如此。地鐵站是打開了一扇門,但第一個問題是:人們會不會走那扇門?有業內的朋友告訴我,一家極其有名的電商導購網站在微博上使盡解數卷了不少用戶,但在購買用于導入用戶的流量上,年花費依然以億巨。用戶獲取成本看來并沒有降低多少,國外的Zynga日益艱難,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進一步的問題在于股東。我前面舉的那個只有QQ的騰訊公司,現實中很難存在:這個公司的股東怎么辦?好處都給那些周邊公司給占了,當我冤大頭啊?旗艦戰斗力可以弱一些,但決不能不賺錢。
第三個問題最關鍵——假設用戶獲取成本并沒有大幅降低,但有一定降低也是好的;再假設在架構設計上讓旗艦也有微利可圖——但導入用戶的那扇門,總是稀缺的。即便在騰訊內部,N個游戲工作室都眼巴巴望著QQ那點力量極其強勁但實在為數不多的資源。
同樣的道理,擱微博上一樣。微博會走上騰訊曾經走過的路:越來越封閉。這和企業道德沒什么關系,而是資源就這么點,給了自家的驅逐艦,就不可能給外部的小舢板。
新浪微博可能有的商業出路就是這樣的:形成一種內部互相幫襯的生態體系。從理論上講,不是一點操作性也沒有,但這需要更精妙的設計和執行。比如平衡內部的各種關系。這方面,阿里是能給到新浪一些支持的,無論是從經驗上,還是資源上。但隨之可以想見的是,微博將踏上封閉之路,什么時候會開放?待到它站穩腳跟形成巨額利潤之時——總得我自己吃飽了先不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