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三:只要抓好了某一個關鍵點顧客體驗就好了
不少電商創業者問我做了哪件事把顧客體驗做好的?一般都認為,把和顧客有直接接觸的配送和售后客服做好就把顧客體驗做好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顧客體驗是一個綜合考量,牽涉到商品的豐富度,銷售價格,送貨的及時性,售后服務的優劣,系統和用戶界面的簡單方便易用,等等。顧客體驗的改善是一個從一點一滴做起的長期的過程,沒有magic和一蹴而就的方法。
1號店從上線的第一周就開始每一天由客服經理發出一個日報(Daily Report Cye),內容是顧客通過各個渠道(電話、郵件、論壇、網上調研等)給我們的反饋,這份日報將這些反饋意見系統化的歸納分類,指定責任人和解決時間。每周我們都要把這個問題清單給清掉。這種繁瑣的事情做幾天幾周不難,可一年365天每天堅持卻是不容易的。
其次我們將每個部門的KPI都和顧客體驗關聯起來,比如說,我們產品部和顧客體驗相關的KPI有商品豐富度,缺貨率,動銷率等;配送部有送貨及時率,配送成功率,錯貨少貨破損率等;客服部有一次問題解決率,24小時問題解決率,顧客滿意度等。通過這些KPI,我們讓每一個崗位員工都明確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影響到顧客體驗的。最后,我們把第三方機構每周通過問卷調查所得到的顧客滿意度指標和我們所有員工的獎金、薪資和提升掛鉤,讓顧客體驗的改善成為每個員工的必須關注點。每周我們用Pareto分析將影響顧客體驗的主要問題找出來并形成項目去逐一解決。通過這一系列舉動,我們才將顧客體驗持續提升。
誤區四:只要規模做大了成本自然就降下去了
電商是一個規模游戲。由于電商早期需要在人才、IT技術及硬件和物流設施上有可觀的投入,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攤薄這些成本。從而容易行成一個誤區,認為有了規模,成本就自然會降下去。不錯,有了規模就有了談判砝碼,增加的量可以幫助降低采購、物流以及營銷成本。但容易忽略的是對商務模式的可擴性(scalability)的重視。當一個商務模式不可擴時,規模越大成本越高或者成本的降低遠遠達不到預期。比如說,有網友提議在小區里通過物業和保安建提貨點,管提貨點的兼職人員也可以做小區推廣和區內送貨。這種模式完全不可擴,它增加了一個中間層和其相應的時間和成本,如何招聘和管理這么多小區的兼職人員將是一場噩夢。
還有不少其它的誤區,如垂直電商較容易成功,電商的成本一定比傳統零售低,等等,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