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合作只是獲利的戰術
合作,在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眼里,它或許是件軟弱或可恥的事情,但在猶太人看來,合作永遠是聰明的選擇,前提是——只要對我有利。
洛克菲勒將他的成就歸功于三大力量的支持:
★第一支力量來自于按規則行事,它能讓企業得以永續經營;
★第二支力量來自于殘酷無情的競爭,它會讓每次的競爭更趨于完美;
★第三支力量則來自于合作,它可以讓自己在合作中取得利益,撈到好處。
而他之所以能跑在競爭者的前面,就在于擅長走捷徑——與人合作。因為從踏上社會那一天起,他就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存在競爭,誰都不可能孤軍奮戰,除非他想自尋死路。聰明的人會與他人包括競爭對手形成合作關系,假借他人之力使自己存在下去,或強大起來。比如洛克菲勒不與摩根先生牽手,雙方就很可能會拼個兩敗俱傷,而對手卡內基先生則會從中漁利,讓卡內基在鋼鐵行業始終一枝獨秀的態勢延續下去。正是因為合作的力量,洛克菲勒才戰勝了他的猶太同胞鋼鐵大王卡內基。
合作可以壓制對手或讓對手出局,達到讓自己向目標闊步邁進的目的,換句話說,合作并不見得是追求勝利。遺憾的是,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才了解其中的奧妙。但是,合作并不等同于友誼、愛情和婚姻,合作的目的不是去撈取情感,而是要撈到利益和好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既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的行為準則,又是他對合作所報有的明智態度。所以,洛克菲勒從不以自己的財勢欺凌弱勢的對手,很多時候他情愿與對手促膝談心,也不愿意擺出盛氣凌人的姿態去壓服他們,否則,會毀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讓目標停止在中途。有些人說:認為合作就是做好人。不!合作不是做好人的問題,而是好處和利益的問題。沒有任何結盟是永遠持久的,合作只是一種獲利戰術。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戰術將隨之改變,否則,你就輸了。
要想在殘酷競爭中獲勝,較為關鍵的是你要保持警覺,當你不斷地看到對手想削弱你的時候,那就是競爭的開始。因為競爭對手畢竟是對手,稍有不慎便會引狼入室,有的合作伙伴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傷害合作方利益基礎上的。比如搶了對方的客戶,盜取了對方的核心技術,等等。此外,競爭對手之間合作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一般三個戰略聯盟中就有兩個會最終失敗。所以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勇氣只是贏得勝利的一方面,還必須要有實力。因為拐杖不能取代強健有力的雙腳,要靠自己的雙腳站起來,如果你的腳不夠強壯,不能支持你,這時你就應該努力去磨練、強化和發展雙腳,讓它們發揮出力量。
二、四處碰壁的猶太人拿什么去經商?
摩西是公元前十三世紀猶太人的先知。在人類歷史上,有二項成就應歸于摩西:第一,他是《出埃及記》中提到的率領希伯來人“走出埃及”的政治領袖。是他率領受夠了埃及人迫害的希伯來人,重新回到迦南(巴勒斯坦),到達上帝應允之地,達到上帝賜予的流著奶和蜜的地方——迦南。顯然這是摩西受之無愧的光榮。第二,他是《圣經》五卷(《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的創造者,這圣經五卷也被稱為《摩西五經》,此外,五卷也是構成猶太教基石。《五經》制定出一套猶太教徒行為上的清規戒律,其中包括“摩西十戒”。
另外,摩西十誡也是我們人類一切社會制度,一切司法制度以及一切企業管理制度的起源。因為,創建一個國家,創辦一家企業,贏得顧客和員工的信任,或者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都必須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解放軍發展的基石,人民軍隊的一切制度都是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國聯想集團,其創始人柳傳志定下了二大“天條”,第一是忠誠、第二是誠信。如果違背了這二條,這個人就背離了聯想價值觀,他也就不再是聯想集團一員了。
摩西正是在“十誡”的基石上建立了一個,真正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到了公元前722年,這個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北方王國稱為以色列王國,南方王國稱為猶大王國。很快北方的以色列王國被他們的近親亞述人(伊朗)將其消滅,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居民被流放到遠方,從此消失。北以色列王國消亡之后,南部猶大王國一脈被稱作猶太人,現代猶太人就是猶大王國的后裔。到了公元前586年,南部猶大王國又被他們的近親巴比倫人將其覆滅,而且還將猶太人全族劫掠到巴比倫王國為奴,雖然猶太人幾經努力再次回歸了巴勒斯坦,但是波斯、希臘、羅馬三大帝國紛至沓來,不斷洗劫他們的國土和家園。到了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的軍隊揮師蕩平了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古城羅馬軍隊進行了屠城,大約有200萬猶太人死于非命。
從此猶太民族歷時2000年的大流散歲月拉開大幕。在隨后的二十個世紀里,猶太人一共產生了三個分支:一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又稱德國系猶太人;二是賽法迪猶太人,又稱“西班牙系猶太人;三是米茲拉希猶太人,又稱“東方系猶太人,其中包括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當今世界猶太人分支主要以美國猶太人和以色列猶太人為主。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猶太人中還包括一些人數較少的群體:印度猶太人、希臘猶太人、意大利猶太人、也門和阿曼地區的猶太人、非洲猶太人以及中國開封猶太人等等。其中,德國猶太人最為理性,塞法迪猶太人最為富有。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屬于定居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這個家族一直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金匠和錢幣兌換的生意,也是歐洲大部分銀行家族的代理人,從事信用調查、收放貸款等業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商業信用和金融網絡。15世紀90年代,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將塞法迪猶太人逐出西班牙。羅斯柴爾德家族從此流亡德意志,并從事老本行,后來成為德意志王室的“宮廷銀行家”。
而更多猶太人卻沒有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好運氣,他們所到之處,均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被邊緣化。但猶太人從未放棄反抗和爭取自由。羅馬帝國對于猶太人的反抗非常震驚,盛怒之下羅馬帝國的君主決定將大部分猶太人流放到,對于羅馬人來說最落后的、最野蠻的歐洲北部和東部地區。當時基督教在整個歐洲取代了多神信仰后,猶太人成了歐洲大陸唯一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成了“災難之星”。十字軍東征討伐穆斯林人時,羅馬軍隊會經常停下來去屠殺這一地區的猶太人,當地的暴徒也會將猶太人當做趁火打劫的對象。除了這些由直接偏見和恐懼所引發的歧視動機外,當時也還有許多居心不良的人,企圖借助消滅猶太人以撈取物質利益,因為猶太人是基督徒的債主,殺死債主就用不著還債了。在多少個世紀里,猶太人周期性地遭到迫害、屠殺或大批地從歐洲各國被驅趕出境。
為了生存猶太人只得委曲求全。要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和不同經濟環境的夾縫里求生存,就必須養成逆來順受的心理,因為在逆境中依靠猶太民族的智慧、策略和韌性尚且能夠生活下去。而用武力來進行抗爭,無異于自取滅亡。
為什么禁止猶太人擁有土地?答案是:一旦擁有土地就能“屯糧”,有了糧食就能“養兵”。有了兵,猶太人就能運用手工技術打造出盔甲和兵器來武裝士兵,從而動搖統治當局的根基。而一個民族沒有土地,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所以,猶太人所在的寄居國都嚴格限制擁有土地和從事手工業,例如,歐洲國家在法律上禁止猶太人直接占有土地,因此無地的猶太人游離于寄居國主流社會之外,同時也成為寄居國轉移國內矛盾的替罪羊,排猶、反猶甚至后來屠猶的惡夢時刻籠罩著他們。
1264年,波蘭-立陶宛王國通過法律,同意接納猶太人并在經濟上給予他們完全的自由,而且允許猶太人進行自治。這是歐洲國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由此掀起了猶太人進入東歐的第一個高潮。雖然這個法律并不意味著猶太人享有與所在國民同等的權利,但在這塊棲身之地上畢竟有了踏實的感覺,相當于現在取得了居住國的“綠卡”。然而,命運多舛的猶太人在14世紀蔓延西歐的黑死病瘟疫中大受責難。坊間流傳著黑死病就是猶太人在水井里投毒所致,猶太人這時成為受到各方面限制的“賤民”,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始終背負著“黑死病的攜帶者”、“寄生蟲”、“守財奴”、“叛徒”等等。1128~1394年,法國先后六次大規模地驅逐猶太人;1290年英王下令驅逐境內所有的猶太人;1485~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又掀起驅趕猶太人的高潮;1492年西班牙驅趕全國的猶太人,禁止所有的猶太人在西班牙生活,違者就會被處死。當時,東歐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聚集地,占全球猶太人的50%。由于所有國家都禁止猶太人擁有自己的土地、不許猶太人參軍、不許猶太人從事手工業,在當時如果不參軍、不種田、不搞手工業、不當地主,基本就是死路。由于歐洲基督教徒將商人和商業視為下三流,這就給猶太人打開了另一扇門。猶太人所能從事的行業只有替人收租、收債、放高利貸、房屋出租、開酒館和小旅館,還有很多猶太人從事金銀首飾和珠寶的加工業。
1791年,波蘭通過一個法律,提出保護宗教自由,承認猶太人是波蘭的公民,原因是他們又看到了猶太人的“被利用價值”。隨著西歐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十六、十七世紀,對商品糧的需求劇增,由于商品糧有利可圖,波蘭的貴族地主千方百計爭取政府將位于烏克蘭的“荒原”邊疆,德聶伯河兩岸未開墾土地的所有權敕封給貴族。為了將烏克蘭的土地建設成為歐洲糧倉,波蘭貴族以30年免收代役租(苛捐雜稅)的優惠條件,吸引烏克蘭農民移居到這里,于是形成了烏克蘭奇特的社會構成。
由于鞭長莫及,烏克蘭基本上成為了波蘭大地主為所欲為的天下,整個西部最多時也就有40多個家族,他們富可敵國,擁有的土地和人口往往比西歐的一些小公國還要大。以最富有的大地主維什涅維茨基為例,他一人在基輔省就有71500處莊園,生活在他土地上的農民有23萬之多。波蘭大莊園主一般自己并不經營土地,不直接與農戶發生關系,而是把大批的猶太人從波蘭帶到烏克蘭為他們充當管家、工匠、商販、收租人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