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因工作之便奔走于中美兩國之間,在日常交流中,我發現很多中國企業家對企業創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而親見的種種鮮活案例,也幫助了我對創新理論的研究。
正如大家所知,國內的大企業如海爾、TCL等都曾做了許多嘗試以求突破它們的停滯狀態。他們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組、收購、開發新產品線、多元化,但目前看來好像都不成功。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在討論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正視中國企業中經常存在的一些誤區,這也是我在這封信中要講述的主題,希望這封信能夠給各位企業家帶來一些啟迪。
第一個誤區:產品創新,科技領先就一定可以促進企業發展。
誠如諸位所知,20世紀70年代以來,專利作為衡量創新產出水平的指標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家也通常采用專利數量來衡量企業創新能力。但現實是中國的專利數量不斷攀升,而企業能從專利中獲取的利潤卻少之又少。比如,“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專利申請總量已接近2.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高達9000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1.6%,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專利能轉化生產、推向市場的只有不到10%。”事實就是如此,只有很少的專利能給公司帶來財富,大部分的專利都不能為公司產生價值。公司要尋求發展,也不是單純提升專利數量就可以實現的。
另外,也有一些企業確實使科技專利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創造出了有著很高使用價值的新產品,并且已在投入市場之后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隨著競爭對手的跟進,其凈利潤卻總是很快下降。開發新產品所帶來的優勢總是不能持久。有時候,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優勢,不得不頻繁地進行研發。但這不僅會增加創新的成本,而且在同一環節經常進行創新活動會造成回報遞減,由此所獲的凈利潤率也逐漸降低。可見,產品創新也并不能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實現持續發展。
比如,在創業板上市的以SUB閃存盤起家的朗科科技,在1999年曾研發出全球第一款USB閃存盤,可以說在技術和產品方面都走在了時代最前沿,但很快朗科科技的主營業務就受到了國際知名品牌的沖擊,也受到國內同行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為了擺脫困境,在2011年,朗科科技推出“云優盤”概念產品,但無奈國內移動存儲行業已經呈現飽和狀態,產品利潤不斷走低,整個移動存儲行業都已前景堪憂。因此,即便在技術比拼、產品比拼中,朗科科技可以獲勝,它仍然無法擁有樂觀的前景。朗科科技于2010年初上市以后,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3億元,同比下降18.07%;凈利潤2021萬元,同比下降49.07%,就證明了這一U盤開啟者所面臨的困境。最終,在今年的4月1日,朗科科技宣布臨時停牌。
可見,科技只能提供商業創新機會,好的產品也只能幫助企業實現短期效益,要使企業保持較為長久的競爭優勢,既不能依賴于科技,也不能依賴于產品。中國企業更絕無可能單純憑借科技上的突破實現突圍。當然,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并非沒有價值,我只是要說,它只能是你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應是主導。
第二個誤區:單純信奉價值鏈理論,陷入“MADEINCHINA”的工業革命舊思維!
如果有人問,如何增加企業利潤?我相信,回答會五花八門,但基本不會脫離以下答案——在科技上創新、研發新產品、優化流程、降低成本……而這些答案事實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源自波特的價值鏈理論。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的企業家們都深受邁克爾·波特價值鏈理論的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也仍然是我們分析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但是,波特價值鏈有一個弊端,就是它是以產品為中心建構起來的理論。一旦價值的締造不再完全依附于產品,以這一理論為依據來制定策略就難免出現問題。
上面我提到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都不能夠真正幫助企業擺脫困境,其根本原因也在這里。無論是科技專利還是新產品,都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傳統價值鏈模型下的創新,它們的失敗也說明了這一理論在當今市場條件下的局限性。
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聯想,在PC市場上曾經風光無限的聯想近些年卻徘徊在虧損的邊緣,雖然這與聯想并購IBM電腦業務消化不良有關,但主要原因是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PC行業整體上被逐步邊緣化,所以才有不久前聯想CEO楊元慶疾呼:“誰跟不上時代步伐,誰就是下一個柯達。”
聯想是中國制造業的驕傲,但是長期堅持產品導向,以至錯過了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機遇,當時雖然辦了也曾風光一時的FM365網站,并購了一些網站,還與AOL有過合資動向,但在管理和運營這些網站的時候,卻是用制造業的舊機制,簡單派出母公司的管理人員去管理,也沒在互聯網子公司內實行全新的激勵機制,失敗是必然的。
這一兩年來,在移動互聯網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聯想雖然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也看到柯達和諾基亞的前車之鑒,但仍然沒有從產品導向全面轉向客戶導向,在內部機制和管理上仍然是制造文化占主導。如果在這幾個方面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聯想的轉型仍然任重道遠。
在步入信息時代后,傳統價值鏈模型雖然曾經在工業革命時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信息時代,它已經無法成為制定企業策略的基礎。當代企業若要實現長遠發展,不可局限于工業革命時代的價值鏈商業模型,而必須尋找新的參考標的。
第三個誤區:認為“中國人不適合創新”。
看了上面種種失敗案例,再看現實中的困境,也許很多朋友會覺得灰心。此前,我也時常聽到“中國人不適合創新”這種論調,有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及企業管理方法,是中國創新的包袱,使中國企業難以建立創新能力。很多中國人也都自認為中國企業可能先天就不具備創新能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