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17個初創公司的失敗史在微博上轉發了6萬多次,引起較大關注。很多讀者會不解的提問:由眾多投資精英組成的各大風險投資,為什么會投錯企業。雖然失敗帶來了企業家自身的成長;但巨額風投在類似電商或者團購的打水漂,也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助長了國民經濟的泡沫化。有沒有更科學和避險的機制,讓無論投資人還是企業家有更高的成功率,取得共贏?
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過去2012年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如同整體的大環境一樣哀鴻遍野。70%的VC整年沒有投過一個案子;這是為前兩年電商和團購狂熱潮買單。據說這兩年投電商和團購的風險投資基金平均賬面虧損在50%以上。從股票市場上看,真正賺的盆滿缽翻的是以360導航為代表的導航站和分眾傳媒。
如果VC的失敗率如此之高,可想而知絕大部分的初創企業都自然慘淡經營。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風險投資這個行業。風險投資從來就不應該具有與其不相匹配的光環。在美國,VC只是眾多金融投資機構的一個分支。風險投資和眾多的股權管理基金一樣,無非是財富管理工具的一種。基金管理人讓出資人(包括大學基金,養老金,企業基金,以及富裕個人)相信他們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管理財富,通過投資高科技行業獲得高回報,那一個基金就能募集起來。VC基金和我們在二級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類基金其性質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幫機構和富人理財。從基金規模上來講,VC比不上PE(私募股權基金),更比不上二級市場。從資源占有來講,因為投資科技創新,VC基金享受不到房地產,港口,礦產這樣可以壟斷資源而獲得的超額利潤。也就是說,VC本就是一個普通行業;只是因為信息革命中各類高科技公司的紛繁上市,才讓VC一躍成為一個擁有光環的行業。
從美國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VC行業的總體回報每年幾乎都是負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投資人并沒有通過投資高科技公司賺到錢;或者20%的投資機構賺了行業80%的錢。這意味著什么?首先,他符合著名的二八定律,無可厚非;其次,這意味著VC整個行業實際上在走下坡路。
聽上去非常的吊詭;為什么移動互聯網的創新仍在飛躍,但是VC卻并不朝陽了呢?在美國,超級天使的崛起和眾多孵化器如Y-combinator,搶走了行業大量優秀的項目,并可以快速催肥,直接對接上市;往往VC在中間這一環被兩頭擠壓。既要承受高風險,又要在科技泡沫下以高價格接盤。而兩頭,超級天使和投行卻實實在在的賺到了真金白銀。
在中國,VC比他們的美國同行面有著更多更復雜的挑戰。因為很多美元基金的決策委員會在海外,而無論是投委會成員或者是美國的二級市場都對中國并不了解。這造成了有中國特色但能賺到錢的模式反而未必能在投委會通過;長此以往,投資經理自然會愿意推那些Copy美國模式的初創型項目。比如中國的Groupon(美團),中國的Facebook(人人),中國的Google(百度),中國的Youtube(優酷)等等,不一而足。中美國情的巨大差異決定了無法完全按照美國模式來做事情。但無論是投資人,甚至選擇的金牌創業選手(如哈佛大學肄業的24券杜一楠)很多都是對中國國情不甚了解的海歸派。燒錢的時候,無論是VC還是創業者,反正燒的不是自己的錢,自然為了拼速度,什么都不顧。有時候創業公司的老板如果燒錢慢了,還會被VC基金合伙人責怪:“我們投資你的錢是讓你擴大市場規模的,不是放在銀行生利息的。”“不要怕燒錢,沒錢我們可以繼續融B輪,C輪”,這樣的言論在市場瘋狂的年代是標準的金科玉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