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賺錢,每家公司都三年上納斯達克的瘋狂年代;每個基金都生怕落后;因為一旦成功,意味著每個人都賺的盆滿缽翻。但是如果失敗,基金管理人卻并不能受到足夠的懲罰。比如,投資經理,總監,甚至部分合伙人,本來就是給創始合伙人打工的;投資成功失敗反正都是經驗,跳個槽就是翻倍的工資,誰有那個心思做好基礎的行業研究呢?其次,一個VC基金的總體清算長達10年甚至12年。在浮躁的中國,誰也等不了那么久;10年,可能都有三波賺大錢的機會了;管理人在這個行業最大的懲罰就是如果你基金管理失敗,虧錢,那么意味著沒有人會繼續給你投錢,你從行業從此消失。這在美國專業而誠信的環境讓大家有敬畏之心;畢竟你要為自己的口碑和職業負責任。最典型的就是2000年第一波互聯網泡沫破滅前一直鼓吹互聯網革命的互聯網女皇,美林分析師Mary Meeker;由于泡沫破滅讓投資人虧錢,Mary Meeker黯然辭職,從此在業界銷聲匿跡了七八年。但在中國完全不同;一方面信息不透明,往往媒體炒作和名氣更能決定基金管理人是否能募集到基金,而不是實際的業績。另外一方面,即使沒有人請你,中國能賺錢的機會那么多,爺還不一定愿意繼續干風投呢。
這么說的意思并不代表VC們都在不干活。實際上,我認識的大部分VC同行,都是既聰明,又勤奮。很多基金的合伙人一年出差超過180天,每天回郵件到3,4點。一年要看幾千個項目。即使這樣,往往他們的付出對不起他們的回報。這又是為什么?
這就牽涉到了中國創業的風險控制問題。中國和美國不同。美國是一個成熟市場。只要商業模式對,創始人淡出,換個職業經理人當CEO也無所謂。美國講究誠信,大部分VC投資的項目的的確確在創新,并擁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和可能。而在中國不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關系型社會。大部分的資源集中在政府和大企業手中。中國需要的也并不是創新,而更多是發展。技術并不需要創造,只要買過來能用就好。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階層也極不成熟;幾乎無法承擔初創公司領導的責任。(蕭何能當丞相,但能做劉邦嗎?)
大部分中國初創型的科技互聯網公司由年輕的技術人員創立。他們擁有技術能力和熱情,但往往在市場和管理上能力欠缺。一個曾經是少年天才創建的視頻公司,經過四輪融資,后來每個資方都派來一個VP。每個VP不是從傳統媒體,就是從華為這樣的公司出來的;每個人都是四十歲上下的大老爺們。公司開戰略會議,可以連續吵3天,每個VP都可以向CEO拍桌子,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而才25歲的少年天才根本無法去管理這些經驗豐富卻完全無互聯網經驗的前輩們。
初創型公司遇到的風險還很多,比如我在17個初創公司失敗史中提過的政府管制;管理不善;創始人洗錢;市場定位錯誤等等。VC甚至都會爭吵到底是投忽悠型創業者還是投老實型創業者。在中國,老實型讓人放心,但是在中國社會混不開;忽悠型創業者混得開,但是他們也能隨時把資方給耍了。在中國這個缺少價值觀的社會,VC無法統一投資的標準原則。這造成了大部分的投資變成了投機。
在資本市場好的時候;投機是有回報的。而一旦經濟蕭條,所有人都現了原形。所謂大潮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在新十年的周期開始之時,更多關于失敗的討論和反思,可以幫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去考慮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只有謙卑的反思,才能重建中國科技創業市場的新秩序;讓真正優秀而靠譜的創業者脫穎而出;讓真正長線的投資者獲益,這是本文拋磚引玉之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