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中國人不僅擁有創新能力,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使中國企業先天地擁有極強的創新潛質。
為了使問題更清晰地呈現,我們不妨先對企業創新進行一個簡要分類。
我認為,企業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科學創新,另一是商業創新?茖W創新是指有關大自然規律的新發現,這包括新科學理論及新科技,我將它稱為始創新。商業創新是指創造新價值的創新,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自身資源和力量來滿足現在市場的需求來增加價值,這包括新產品、新生產流程及降低成本。我將它稱為流創新。而另一類是以推動新理念價值,引導其他相關成員加入及組合大家的資源與能力來滿足人的欲望,而以此來開拓新市場,我將它稱為源創新。
那么,中國企業的現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呢?在始創新方面(科技創新),中國比西方國家的確有較大差距。但若論流創新能力(產品、流程、成本創新),中國人的能力絕不比任何國家差,要不然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就無從解釋。在源創新方面,我則認為,在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先天就有著非常強的潛力。
具體說來,源創新是一種基于新理念和新生態系統的創新。例如汽車的誕生使人建立了“汽車是一種比馬車更方便的交通工具”的新理念,但基礎設施的缺失使它在誕生之初并沒有體現出“比馬車更方便”的新價值。直到公路、加油站、路邊快餐店相繼出現,汽車的新價值才逐步體現出來。它內部的多條相關的價值鏈也相繼建起來:汽車價值鏈、道路工程價值鏈、汽油價值鏈、連鎖快餐價值鏈及修車價值鏈,等等。因此,這一新理念所帶來的價值,并不單在于車。在多種成員的加入之下,一個生態系統形成,獲益的不僅是汽車生產廠商,還包括生態系統各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商家。
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上面以汽車這個科技產品為例,但是源創新并不一定依賴于新技術,新理念以及新的生態系統的建立才是關鍵所在。一個企業,即便缺乏始創新能力,仍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所以,雖然在科技創新上存在缺憾,但中國人的綜合創新能力并不比任何國家差,只要善加挖掘自身潛力,完全可以通過綜合運用源創新和流創新實現成功。在中國,已有不少的企業通過源創新的方法實現了成功,比如萬達、新浪、阿里巴巴(微博),等等。他們的成功,以及他們在成功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智慧,足以給其他中國企業帶來信心。
第四個誤區:認為模仿不是創新,所以把模仿與創新對立起來。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很強,但中國人也常因此被詬病為不能創新。為了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有些企業家卻走進了另一個極端,舍棄很多成功模式不去效仿而堅決要另辟蹊徑。但是,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
在我看來,模仿能力與創新能力從來都不是相互對立的。相反,事實證明,出色的模仿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更好更快地走向源創新之路。很多有名的創新企業如微軟、谷歌、蘋果都是用有創意的模仿獲得成功的。
近十多年,中國有很多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騰訊、攜程、網易、搜狐等,也都是通過模仿美國的成功案例,在中國的商業環境取得了成功。
在這里,我想跟大家一同看一下新浪微博案例:
大家知道,推特和飯否其實都比新浪更早開辟社交網絡與微博客業務,但因上傳內容與政府宣傳政策的沖突,2009年,飯否及中國推特克隆網站都被關閉。新浪抓住這個機會,在2009年8月領先推動新浪微博,之后騰訊、網易、搜狐也各自推出微博服務。如果新浪只是完全照搬推特、飯否的模式,那么在各大網站緊追其后的現狀下,它斷然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新浪微博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在模仿的同時加入了適合于它自身情況的“創意”。此前,新浪博客使新浪與明星、體育界及企業家名人建立了良好關系,因此當新浪以新浪微博建立平臺時,它便說服這些明星和名人加入開設微博,并對他們進行實名認證。明星的進駐很快拉動普通用戶加入,這反過來產生網絡效應使更多明星和名人加入。這種相互網絡效應使新浪微博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家,很多以前的飯否用戶都轉移到新浪微博。因為微博服務的用戶有只挑單平臺的傾向,新浪微博憑借在自身優勢,搶先建立了夠規模的兩面市場,于是成為市場的龍頭。
據悉,到2011年底,新浪微博用戶已經突破3億人。截至2012年2月底,共有130565家企業開通新浪微博。新浪CEO兼總裁曹國偉指出,企業微博2012年預計達到100萬個。國內的微博市場正趨向于承認新浪微博的領導地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企業用戶加入微博,是因為企業早已發現了蘊藏于微博平臺的商業機遇。他們發現在微博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不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顯著,而通過建立企業微博與網民互動,也可以很好地宣傳企業信息、同時了解受眾需求。微博這一新媒體平臺的商業價值逐漸受到了認可,在新時代的營銷和傳播中受到青睞。
可以看到,新浪微博已經從信息傳播的單向市場走向互動的兩面市場,雖然脫胎自推特和飯否模式,卻沒有止步于其固有模式,而是通過調動自身的優勢資源,重新塑造了微博的個性。因此,我認為這是一種有創意的模仿,并且是成功的模仿。
事實上,我們不僅可以模仿他人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模仿他人產品。只要能夠在模仿的同時,善用自身優勢,賦予模仿對象新的特性,補充模仿對象之缺失,成功建立起兩面市場和生態系統,就有可能獲得市場成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