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近日,本報《誰來給移動互聯網發放牌照》一文見諸報章后,引起廣泛關注。諸多媒體對其進行了二次解讀,斷章取義,將原文中“對第三方平臺實施備案管理”的觀點,解釋為對“APP實施備案制”。刊發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姑且不論其它媒體解讀是否有誤,單就這件事引起如此大的風波便可看出,移動互聯網確實到了需要管理的時候,因為從業人數已經夠多、帶來的社會影響已經夠大。
思危則安,思亂則治。在移動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初期,確實不適宜過嚴的監管和規定。但要看到,現在以安卓開放平臺為主的移動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嚴密的產業鏈,并急速膨脹擴張。這也使其中的一些嚴峻問題凸顯出來,開發者、廣告商、SP等廠商肆意利用權限收集用戶隱私、惡意扣費的現象屢禁不絕。甚至有部分開發者、廠商、第三方平臺相互勾結,進行惡意扣費、販賣個人信息等不法行為,對消費者和行業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而這樣的亂象中,僅靠從業者的自律想要肅清整個行業,顯然是杯水車薪。要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有一個規范的體系和相應的管理辦法。
在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大概念下,要解決其中存在的復雜問題,還得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從技術、法規、監督各個方面,給整個行業和市場帶來“正能量”。對此,相關部門著手建立長效的評估體系,對主流的手機平臺、軟件應用商店、應用程序、內置軟件等進行評估和抽查,不僅是國家實驗室和研究院應該做的事,經過政府檢測,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應用檢測機構也應參與到其中。同時,針對性立法也勢在必行。
但是,如果將這種必要的管理視為猛虎,或者以為會導致“全能型政府”,則未免杞人憂天。引導為主,監管為輔,對于移動互聯網平臺市場,不能進行“一刀切”式的粗暴管理,合理、規范的管理和引導,才是市場所亟需的。我們要探討的,不是該不該管,而是如何管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中,APP“誰來管、何時管、怎么管”的話題一直備受矚目,面對數以百萬計的APP數量,由政府逐個進行監管非常困難,而且也不現實,“APP要備案”之說顯然是在嘩眾取寵,而我們始終關注的,就是第三方應用市場的管理。最近工信部相關人士的表態明確,監管的就是第三方應用平臺,這一點甚至不用重新制定法律,根據我國2000年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經營性網站必須要經過備案或者審批,移動應用商店應納入此辦法管理。
不可否認,在必要管理的同時,要避免“一管就死”的情況出現。不能簡單地將從業者和政府部門二元對立,而是要清楚認識到,政府管,是在服務中管,是在給消費者以信心,給合法經營者以利潤的前提下進行的。
事實上,如何清理混亂的移動APP市場,不少人已經在群策群議。一位同行的辦法是杜絕“基于APP的運營商代收費”,或者通過廣告法執行來強化,加大廣告投放者的義務和責任。電信分析師付亮則認為,對于APP的監管,要“發動群眾,松緊結合”,應用商店店主、應用論壇等對提交的程序和鏈接應負有限審核責任,而且用戶舉報是凈化商店、論壇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須制定并執行明確的舉報處理流程。此外,對于那些濫用權限、收集隱私的違規應用程序一經發現應立刻下線,同時還要重罰此類惡意APP的開發者。
當然,僅僅依靠政府部門進行監管是不夠的,消費者也要做好監督工作,完善自身的安全意識,不要輕易確認權限要求,發現惡意程序,要及時檢舉和舉報。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APP從業者實不必過度擔心,沒有人會愿意扼殺創業者積極性,更不愿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桎梏。在合理引導、監管的正能量下,整個平臺和行業會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