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我國糧食供需將處于緊平衡狀態,而未來我國通脹將保持溫和上漲,受食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未來10年仍可能出現若干次較大的波動。
為準確研判我國通脹的成因,促進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有效調控機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對2001年以來國內外糧食價格走勢、我國未來10年的糧食價格影響因素及走勢、糧價對未來食品及整體通脹形勢的影響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國際糧價上漲對我國糧價的影響
過去十年來,國際糧價呈現整體上漲態勢,且價格的波動頻度擴大,幅度增強,全球價格的聯動性不斷提高。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包括:極端氣候影響生產穩定、生物能源產業推動糧食新興需求、金融資本不斷介入加劇糧價波動以及國際貿易保護激化供需矛盾等。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這些影響因素仍將持續,在特殊情況下還會激化,價格長期上漲的趨勢很難改變。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全球糧食貿易量的不斷提高,使得各國糧食價格的變動聯動程度也不斷提高。例如我國的大豆因進口量持續增長且到2011年時進口規模已經較2000年高出4.1倍,已經超過當年國內自有產量2.8倍,所以國內大豆價格常被稱為美國市場的影子價格。
當前國際糧食市場供需總量偏緊,庫存三年來呈降勢。全球需求剛性增長。在過去十年中,有六年產不足需。2012年全球谷物產量因災再降,消費相對穩定,庫存預計降至4.21億噸,自2009年以來呈降勢,供需偏緊。2012年庫存消費比降至18.5%,相比上年度為20.4%,2009年為22.4%。
觀察本輪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對我國糧價形成了短期影響。
一是國內農產品價格變動相比國際市場呈“外強內弱”態勢。6~8月間,國內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約價格漲幅只有9%,大豆主力合約價格漲幅15%,豆油主力合約價格漲幅11%,小麥主力合約價格漲幅7%。漲幅最大的豆粕也只有32%,均顯著低于國際市場。造成這種內外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國糧食產量八連增和糧油儲備高水平奠定了穩定的供給基礎,例如大豆的儲備規模自2008年起連續增長,油脂儲備結構不斷完善、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飼料、養殖和深加工行業效益不佳,多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對玉米等原料的需求減弱。
二是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呈現“期強現弱”態勢。期貨價格既受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也受心理預期和投機力量的影響。現貨價格則更多反映了現實的需求狀況。“期強現弱”的局面客觀反映出了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背景下,糧食加工部門的需求不足的現實形勢。
三是上下游產業間呈現“糧強肉弱”態勢。與國內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上漲相反,自2012年年初以來,國內豬肉價格持續回落了7個月,進入8月份后才開始企穩。但由于能繁母豬存欄水平高,而豬肉市場需求弱,預計生豬市場效益回升可能會推遲到2013年年中。國際市場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瘦肉豬期貨今年以來平均跌幅都在兩位數,進入8月份跌幅才收窄至一位數。
展望未來,全球糧價仍將面臨上行風險。
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為刺激經濟,2008年以來不斷注入流動性。市場普遍擔心高流動性會演變為高通脹,推升糧價上漲。從歷史上看,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對全球糧食價格的助推作用十分明顯。從遠期來看,美聯儲的三次量化寬松政策及世界各國競相推出的對應寬松政策必將對全球流動性形成巨大沖擊。這些流動性在未來若缺乏有效機制進行回收,必將對全球糧食價格起到助推作用。此外,成本提高和農業生產增長放緩等因素也將推動糧價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1~2020年間全球谷物實際均價將較2001~2010年期間上漲20%。
十年來我國糧食價格走勢及影響因素
在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間,我國國內糧食價格整體呈趨勢性上漲。以吉林為代表的玉米價格累計上漲117.9%,年均上漲7.3%;以河南為代表的普通小麥價格累計上漲101.5%,年均上漲6.6%;以江西為代表的秈米價格累計上漲138.5%,年均上漲8.2%;以黑龍江為代表的國產大豆價格累計上漲127.3%,年均上漲7.8%。
考察影響國內糧食價格變動,我們發現主要因素在于:
1.消費剛性增長、產量波動性提高、總量供需矛盾時現。2001年到2011年間,我國小麥、玉米和稻谷三種谷物累計增長1.16億噸,同期消費量累計增長1.18億噸,其間有6年為產不足需年份,需要通過庫存調劑缺口。
2.養殖飼料業發展導致飼料糧供給偏緊形成結構性矛盾。我國居民的飲食消費結構正在并還將發生改變。即從過去的以滿足居民直接口糧消費向滿足豬牛羊等動物飼料糧消費、間接滿足居民消費轉變。在2001~2011年間,我國的人均口糧消費量基本穩定,但豬肉消費量增長了20%,禽蛋增長21%,禽肉增長37%,牛奶增長223%。這種變化直接導致了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2011年,我國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總共用于飼料生產的數量已經占產量的30%,相比2001年增加了4個百分點。同期食用口糧占比從65%降至53%。2011年我國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產量51183萬噸,其中用于飼料生產的數量為15518萬噸,相比2001年的用量為10372萬噸。
3.玉米深加工產能與加工量快速擴張形成結構性矛盾。2003年以來,玉米深加工產能和實際加工量擴張過快,增幅超過玉米產量增長水平。已對國內玉米供需關系和價格形成了重要影響,并間接影響到小麥等其他品種。
4.消費升級導致優質糧市場需求增加形成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國內優質小麥的供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以及東北地區所生產的粳稻不能滿足全國市場需求。由于作物產量既受到種子等人為物料的限制,也受到光溫水等自然資源的限制,因此未來國內優質糧食作物的增長潛力雖然有,但短期大幅增長的難度大。
5.金融資本開始進入糧食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甚至扭曲了原有的供需關系與價格走勢。國際上金融資本進入糧食領域的數量大,在國內更多地表現為海外熱錢進入后的影響。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波動受國際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與現貨價差的波動增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資本尤其是海外熱錢進入后的影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