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價格未來10年走勢
未來十年,我國糧食產量將隨技術進步、單產提高而穩步增長,但是人口增加、消費升級也將帶動糧食消費逐年提高,糧食供需將處于緊平衡狀態,在品種結構上也將存在明顯差異。
并且,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度可能進一步上升。
隨著我國糧食進口量的增加,國際糧價上漲所形成的輸入型價格壓力也在增大。表現如下:
最顯著的是由于大豆對外依存度高而引起的油脂油料輸入型價格壓力的增大。我國對植物油和油料進口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大豆、豆油和棕櫚油的進口過多、增長過快。多年來,國家對國產油料加工產業基本未給予扶持,油料品種多元化開發力度不夠,加上進口油料油脂的沖擊,導致近年國產油料榨油量急劇下降。近年來植物油以及油料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60%,給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其次,國內玉米價格變動與國際市場的共振預計將逐年提高。2010年以來,我國玉米在時隔15年之后再次成為凈進口國,當年進口量為157萬噸,占當年國內玉米產量17725萬噸的0.89%。2011年進口量175萬噸,占當年玉米產量19278萬噸的0.91%。預計2012年進口量將達到550萬~600萬噸,占當年產量比重約為2.73%。有機構預測到2015年我國的玉米進口量將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屆時國內玉米價格的變動也將較現階段更易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而小麥進口數量雖然增加,但占消費比重較小,因此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要小于玉米和大豆。稻谷方面,由于國內供給充裕,未來進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據我們的分析,未來影響糧食價格的國內因素有:
1.資源緊張對糧食產量提高的硬約束將繼續被強化。
從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看,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將不斷加快,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且耕地質量問題較為突出,被用于開發的土地多為城市近郊的熟地、高質量土地,而新開墾的土地多在偏遠地區,地力貧瘠;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可利用量215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8549立方米的1/4。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2.經濟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糧食等食品消費增長。
過去十年我國GDP保持兩位數的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繼續在世界范圍內保持高水平增長。預計未來十年我國的GDP增速仍將在6%~8%。居民收入水平將隨經濟增長而提高,并帶動糧食等食品消費增長(肉蛋奶消費可視為糧食的轉化物)。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未來我國中等收入階層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將帶動國內消費水平升級。
3.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消費增長。
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在加快。2011年城鎮人口達到6.91億人,占比51.3%,相比1978年比例為33.4%,未來預計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城鎮化對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具有較大影響,從1990年至2010年我國城鎮平均每人全年購買的農產品量來看,盡管糧食消費量在20年內下降了38%,但食用油、肉類和奶蛋類的消費量卻大幅上升(禽類和奶類的增長尤為突出)。綜合來看,我國城鎮化的提高對于飼料糧需求的增長將顯著大于對口糧需求的減弱作用,對我國糧食的總體需求增長起到了助推作用。
4.政府政策在價格波動中將起穩定器作用。
政策包括鼓勵生產的各種補貼政策,如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穩定農民收入的政策,如最低收購價格政策、臨時收儲政策等。穩定市場供給的政策,如糧食競價交易政策等。
再來看未來影響糧食價格的國際因素:
一是通過國際間的金融市場傳導。例如國際期貨市場對國內期貨和現貨市場的價格傳導;二是國內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的傳導。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在某些時段,會成為市場投機的對象,從而加劇價格的波動,并會傳導到現貨市場;三是國際糧食商品之間的直接傳導。例如通過進口大豆傳導到國內大豆和油脂市場;四是國內糧食商品間的直接傳導。例如小麥大量飼用替代玉米對玉米和小麥市場的影響;五是飼料養殖業產品對飼料糧的傳導。飼料養殖業發展帶動飼料糧的需求,在飼料糧供給緊張的情況下,將推動價格上漲,反之則抑制價格上漲。六是非糧商品與糧食商品間的間接傳導。例如原油價格上漲,帶動生物燃料的替代需求,進而帶動玉米需求,傳導鏈條從石化開采業傳導到輕工業,最終傳導到種植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