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引進40多億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的那場債務危機,爆發為1974年財政赤字。這時毛澤東并不懂什么叫經濟危機,因此他說我們現在需要經濟調整,鄧小平是個經濟管理的能人,讓他復出吧。這時候就有了鄧小平的所謂二次出山。鄧小平一出來就要搞整頓,整頓就是應對危機,其實鄧小平也不懂經濟規律,1974年開始第三次上山下鄉,1200萬人,對應等比例的雙倍農村回鄉青年,這次危機又是3000萬以上的失業。這場上山下鄉運動到1976年以后基本就停了,因為毛澤東去世了,沒有誰能再揮揮手就把成千上萬的城里人送到鄉下去。
可這個時候危機還沒有停,毛澤東的接班人是華國鋒,華國鋒提出“八二”方案,周恩來“四三”方案就已經夠危機,“八二”方案比“四三”方案還要多,更大規模引進外資。
1977年制定“八二”方案,1978年財政赤字突破100億,1979年連同對越戰爭的軍費開支,財政赤字突破200億,1974年的引資導致財政赤字過百億,華國鋒時代的第二次引資導致財政赤字過200億,沒法維持了。
80年代:改革就是甩包袱
這個時候,改革號角吹響了。什么叫做改革開放?其實是大危機爆發了,而這次危機因為沒有毛澤東,所以沒法再往鄉下送人。不僅如此,還得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讓那些下鄉知青回城,我們都是那個階段陸陸續續回來的。回來以后就變成大齡男女青年,滿大街逛悠,又都荷爾蒙過剩,之后就出現各種各樣的事件,進而出臺了兩個“嚴打”,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嚴厲打擊經濟犯罪。當時在大街上摟摟抱抱,就會被抓住送去勞改什么的。
為什么腐敗?因為那個年代要求機關辦第三產業,今天非常有名的房地產大人物當年就是西城區區委機關打開大門賣大碗茶的老板,等等,大量的干部把自己本機關的原材物料給自己的子女辦的公司,也就是倒批件。當時所有東西高度緊張,一個鋼材批件倒10道手那是輕的,于是整個秩序嚴重混亂,通貨膨脹陡然起來。
所以,改革乃是危機應對的產物,當政府財務急劇下降,不能應付開支的時候,政府開始甩包袱。比如農村改革怎么開始的,無外乎就是財政管不了農村了,當時的經濟工作負責人找到老同志說,咱們干脆放吧,也就是把它當個包袱甩了。
什么叫做政府退出?我為什么說是政府退出而不是農民退出?因為政府在財政嚴重赤字的情況下管不了問題,原來財政只能維持百分之十幾的農村投入,盡管人口占80%,給10%投入已經不錯了。農村改革使政府甩掉了百分之十幾的財政開支負擔。
接著是第二道甩,甩企業。過去是財政撥款,全部收益財政拿走,這叫做國有,全民所有,一道改革指令,叫做“撥改貸”,今后企業去銀行貸款,財政不撥款了,企業說既然去銀行貸款,那產生的收益是不是也得改?于是就變成留利交稅,改變了企業屬性。然后接著甩地方政府的包袱,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叫做分地承包。
這一系列的改革,從1979年遭遇嚴重赤字,到1983、1984年,開始推進大規模改革。改革不外乎是大危機條件下財政不堪重負,不斷甩包袱的結果。所以,改革說得好聽一點叫放權讓利,說不好聽一點就叫財政甩包袱,是危機應對政策體系。
改革到1980年階段,80年代后期出現的那場危機,我們說是價格闖關,物價指數躍度的攀升,接近30%,全年是18.6%。因為物價調控又導致了1989年出現的市場停滯,滯脹形態危機在1988、1989年爆發。1989年的其他政治性問題只是這場危機的階段派生情況。
90年代:加快貨幣化是吸取前蘇聯教訓
90年代鄧小平的南巡無外乎就是在本來沒有復蘇的經濟上猛擊了一掌,出現1992年、1993年的高漲,但其實高漲是資本市場的介入。1992年中國取消所有調整工具,開始加快貨幣化,大量增發貨幣,用貨幣來貨幣化它的實體經濟,這一階段出現的高增長本身是貨幣化的抬升。
同期,為了吸納貨幣,中國放開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三大資本市場最能夠吸納貨幣,貨幣的增速從1992年開始陡然往上增,中國進入了所謂貨幣化的時代。
應該說這是我們接受了前蘇聯的教訓,前蘇聯的垮臺并不是今天所說的意識形態垮臺,而是長期停留在實體經濟階段,沒有貨幣化,為什么不貨幣化?因為蘇聯就像今天金融資本的引領國家美國一樣,掌控著整個體系的換貨貿易,它可以通過不等價交換,占有整個經互會(備注: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6月28日解散)國家的最大好處,因此不打算使用貨幣化。中國1992年開始加快貨幣化,放棄所有票證。說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就這一條我看就夠格。他使中國沒有步蘇東國家的后塵。
1992年中國承認市場經濟,其實承認的是資本經濟,因為已經放開資本市場。文件永遠落后于實踐,實踐出真知,文件寫進去算是承認已經做過的事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